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走近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心懷國家育棟梁

2022年05月26日08:5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多數人選擇落葉時歸根,但作為高端科技人員應該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好,而我現在正是最有價值的時候,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去,實現報國夢想。”2009年,黃大年放棄了劍橋河畔的花園洋房、英倫風景,回到了中國。

黃大年帶領科研團隊,突破國外高精探測裝備技術封鎖,追平發達國家30年科研差距,為中國拉開“深地時代”大門。

2017年,黃大年溘然長逝。但是,他手中的接力棒傳給了中國大地無數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於2017年啟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全國先后有兩批、401個教師團隊入選。他們在中國大地上延續著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和“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必將付出一切。”2004年,正在華盛頓大學深造的聞德亮,毅然回國擔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院長。面對導師的挽留,他義無反顧。連續3年,聞德亮夜以繼日地工作,讓這所“名不見經傳”的老舊醫院起死回生,一躍發展成為遼沈“百佳醫院”。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之時,聞德亮帶領的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導論教師團隊中,有5人主動請纓,星夜奔赴武漢一線,踐行救死扶傷的初心使命,彰顯大愛無疆的醫者本色。

從1999年組建至今,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導論教師團隊,一方面堅持以醫學教育研究為先導,不斷深化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另一方面堅持以重大慢病為科研攻關方向,不斷創新疾病防控治療新技術。

“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救死扶傷,生命至上。”聞德亮和團隊踐行著這所脫胎於戰火年代、隨紅軍走過兩萬五千裡長征學校的十六字校訓。

祖國和人民的需要,是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最高行動准繩。

“一個人的生命周期微不足道,要在短暫的生命周期,為國家和人民做有意義的事情。”今年2月,謝德體帶領的西南大學土壤肥料學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30年執教生涯,謝德體長期駐扎西南農村的生產第一線,足跡遍及上千個鄉鎮,培訓農民和基層技術人員上萬人次。為打通農業科技落地最后一公裡,他帶領土壤肥料學教師團隊,與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合作建成6個科技小院,研發15項新技術、新產品,形成5套綠色生產技術模式,開展90余場次觀摩培訓,覆蓋培訓農戶2.3萬人次,為農民節本增收2.1億元……

“從今天起,我把我的智慧、生命和力量都交給黨。”60余年前,土壤肥料學教師團隊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光炯寫下庄重的入黨誓言。從此,“腳踩大地,奉獻生命”成為團隊的精神風向標,並持續激勵著后來人。

教書育人,敢為人先

“我們要做有效的科研,而不是泡沫的科研,我們的研究需要緊緊扣著實際的需求和問題,聚焦於發展先進生產力。”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上海交通大學氫輕之美創新教師團隊帶頭人丁文江反復告誡師生,“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質,有用是材料研究的靈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是丁文江的科研初心,更是他的實踐品格。30年辛勤耕耘,丁文江和團隊成員一邊在實驗室中“瞄准應用”,一邊在“產業需求中檢驗研究問題”,攻克了鎂合金強度低、耐熱差、壽命短等瓶頸,突破了材料開發、熔體處理與部件成型等關鍵工藝與技術難題,實現了鎂合金從非承力結構件至主承力結構件應用的跨越。

如今,中國鎂合金材料的身影已經遍布航空航天、國防工業、能源、醫療、農業等諸多領域。該團隊研制的50余種、3000余件大型復雜部件,已被應用於20多種重點裝備的研制和批產。回憶起“中國鎂”的研發經過,丁文江感慨:“由於技術是國際首創,從爐體、材料到工藝,每一步都得自己慢慢蹚過去。”

心懷愛國之情,篤行報國之志。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把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

“我們要做中國自己的農藥,做將高毒農藥低毒化的綠色農藥!”1987年,當時我國的農藥生產還停留在仿制國外工藝的基礎階段,宋寶安在第三屆全國農藥學術研討會上的這句話,震驚全場。

3年后,宋寶安創建了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團隊。他以忘我的工作熱情,全身心傾注於教學科研:工作日、周末、假期,宋寶安或埋首實驗室,或走上田間地頭與學生們討論,通宵達旦幾乎成了他的工作常態。宋寶安還將貴州最高科技貢獻獎的100萬元獎金捐贈出來,設立“貴州大學卓越基金”,用以激勵研究生創新。

如今,32年過去,宋寶安的“綠色農藥夢”在貴州青山綠水間開花結果。他的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他培養的學生也成長為農業生產一線的技術精英及骨干——“茶醫生”張建創制的綠色農藥“香草硫縮病醚”累計推廣10萬畝,幫助農戶增收上千萬元﹔連磊公司研發出的環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除草劑,解決了惡性雜草防治難題,榮獲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俞露在室內水稻種植實驗中,發現轉FTO基因材料能顯著增強水稻根系和分蘖功能、能達到50%增產效果,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

在貴州,綠色農藥與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團隊實現了博士點、“長江學者”、國家重點學科和世界一流建設學科等多個貴州科教指標零的突破,為國家農藥行業科技進步和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

“作為教師,最快樂的事情,不是自己獲得什麼大獎,而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各自領域的精英和骨干。”東北大學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帶頭人張化光教授,先后將沈陽市特等勞動模范和遼寧省特等勞動模范所獲3萬元獎金捐贈給貧困同學。

對張化光而言,科研與物質回報無關。回憶起“流體輸送管網的實時數據採集分析方法和高精度泄漏檢測定位技術”,張化光介紹,接手這項課題的原因,是出於“看到我國石油泄漏檢測技術落后,盜油者經常不計后果,造成原油大面積泄漏而污染環境、破壞農田”。埋首這一“小”項目,張化光一研究便是16年。憑借在該項目中作出的卓越貢獻,張化光首次登上了國家科技獎的領獎台。如今,這一科研成果伴著一條條輸油管線鋪設在廣袤的神州大地,過泰山,越大別山,涉長江,渡黃河,總長度達8000余公裡。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張化光把自己熱愛科研、執著追求的24字箴言贈予學生。

從黃大年到聞德亮、謝德體、丁文江、宋寶安、張化光……無數黃大年式的教師將畢生所學傾注在這方生養自己的古老沃土。

——放棄英國優越條件、決心為祖國綠色建筑奉獻畢生的李百戰,帶領重慶大學可持續建筑環境營造教師團隊,聚焦綠色低碳國家戰略和長江流域人居環境改善民生重大需求,勇攀科研高峰。團隊培養的學生超過50%到西部重點行業和領域就業,8名碩士奮斗在西部基層脫貧攻堅第一線。

——放棄德國教授教職的賈文鍵,回國后帶領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教師團隊,打造跨語言、跨學科、跨文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團隊中的李莉文、張蓮、李輝等老師,赴新疆、西藏等地支援民族地區外語教育,全身心投入,無私奉獻於祖國的教育事業。

黃大年精神在中國大地深深扎根,更多教師團隊堅守教育報國理想、不忘立德樹人初心,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記者 柴如瑾 通訊員 郭曉蕾)

(責編:孫競、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