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黃大年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2022年05月24日08:2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黃大年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黃大年離開五年了。

他在世時,吉林大學地質宮的燈通常會亮到后半夜。黃大年畢生為之奮斗的,就如這位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在入黨志願書中所寫: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五年時光彈指一揮,如今地質宮的燈光依舊璀璨,一個個以黃大年名字命名的科研團隊接力前行,一項項成果不斷涌現,當年他未竟的事業,如今成為閃耀在吉林上空的明星。

打破壟斷,帶領團隊破解關鍵技術難題

“作為他生前帶領的團隊,我們集智攻關、傾心育人,積極推進黃老師的未竟事業。”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劉財說。

團隊的研究方向是怎麼對地球進行探測,地球的形成演化規律,解決人類生存的資源環境問題。俗稱給地球做“CT”。

移動平台探測技術是西方發達國家對華實施技術壟斷的核心技術。幾年來,團隊堅持不懈,埋頭鑽研,承擔國家級項目20余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通過交叉學科融合、跨部門聯合等途徑,團隊設計和研發新一代智能化無人機搭載平台,形成機載一體化高精度和高效率聯合探測系統﹔研發航空重磁總場和梯度探測技術,以及相關的實時和事后移動平台綜合參數校正的軟件處理技術,實現航空重力梯度儀整機0到1的突破﹔面向三維地質目標實現重、磁、電、震和井中探測多方法信息融合等,發展面向三維地質目標的綜合信息分析一體化軟件平台,實現海量、多元探測數據的集成和綜合解釋。

團隊還在東北地區組織實施了累計長度1.5萬余公裡綜合地球物理剖面信息採集和綜合研究,創立了油氣資源多元勘探理論,在盆地邊緣域發現新油氣資源,取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

“我們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將黃大年精神學習成效轉化為破解關鍵技術難題的動力,”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曾昭發說。在移動平台及探測技術,深部探測與能源勘查,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測,生態探測與土壤修復等領域,一個又一個捷報傳來……

賡續傳承,培育更多黃大年式優秀人才

組織研究生組會,指導畢業生論文,為大三學生開線上專業課,給大二學生指導創新競賽,作為班主任關注大一學生日常動態和心理狀態……這是黃大年生前的助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地探學院)教授於平的教學計劃表。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號召科研工作者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黃大年老師雖然已經離開,但他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砥礪前行,”於平說,“宣傳好黃大年先進事跡,傳承好黃大年崇高精神,培育更多的黃大年式優秀人才是每一個吉大人的使命,我們定將賡續傳承,久久為功。”

五年來,在黃大年精神的引領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人才輩出,賡續前行。團隊核心成員1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被評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榮譽﹔團隊主要成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現有骨干人員95%具有博士學位,團隊還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黃大年老師離開我們已有五載,但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教書育人、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深植於每一位吉大人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說。

記者 楊 侖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