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勞動課進入新課標,“5-6年級學生要會做2-3道家常菜”上熱搜——

真正“出力流汗”的勞動課什麼樣

2022年05月31日08: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今天我嘗試了用‘磁力吸’擦玻璃。起先擦得不得法,玻璃越擦越花,后來在媽媽的指導下,我逐漸掌握了力度、速度和方向,從高到低、從左到右,有規則地慢慢移動,哇!玻璃變得明亮又干淨。我還總結了個小tip(竅門):‘磁力吸’泡水裡清洗時可別讓它們合在一起,否則很難分開。”寧波市四眼碶小學學生劉子莘完成家務勞動后,在日記中記錄下所思所感。

隨著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公布,單獨設立的勞動課即將出現在秋季學期中小學生的課表裡,讓學生和家長有了新的期待。真正能“出出力,流流汗”的勞動課應該怎麼開?師資如何調配,場地如何選擇,家校社三方如何配合聯動?和四眼碶小學一樣,中小學校管理者和老師們面臨新課題。

一問 每周不少於1課時,課程如何安排

觀看中國結作品、總結對中國結的認識、實物投影、課件演示、實物演示講解編制方法、總結對比“吉祥結、玉米結”的相同與不同……四眼碶小學六年級勞動課教師以“打中國結”為主題設計了一份勞動課教案。

新課標提出,中小學勞動、信息科技教學內容及所佔課時,將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勞動課將單獨佔有每周不少於1課時的時間。那麼,上課學什麼?

“對於打結、系垃圾袋等操作性比較強的內容,我們圍繞教材任務展開,比如先給學生看小視頻示范,再‍‍用半節課時間讓孩子們進行練習,然后互相點評,學習反饋﹔有一些相對復雜的,在一堂課時間內完不成,就會布置家庭作業,下一節課請同學們做成果展示,分享體會,大家互相學習。”四眼碶小學副校長朱曉莉說。

同時,朱曉莉告訴記者,浙江省已經有了統一的勞動課教材,但並未提供相應教學參考材料。“所以我們學校老師以年級為單位集體備課,最后生成一份年級共享的勞動教案。畢竟這是一門新課程,有了這樣一份教學計劃,大家上課就有據可依了,‍‍不會偏離整體目標。”

湖南省祁東縣啟航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這裡的孩子們每周要上兩節勞技課,每天17:50到18:30為“生活勞動指導時間”。小學部校長賀娟娟展示了一份課表,周一為家政課、宿舍個人整潔,周二、三、五、日做班級田地管理,周四班級衛生整潔,周六全校衛生大清掃。

“學校87%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小學就寄宿在校。為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家政課會包含個人整潔、房間整理、烹飪基礎等內容,學校生活老師指導學生洗衣服、縫扣子,縫制布袋、墊子,鍛煉孩子手、腦、眼的協調能力。”賀娟娟介紹,今年學校建成了佔地約40畝的農耕文化基地,每個班都有一塊或大或小的田地,每周勞技課上,教師教學生種植蔬菜,比如西紅柿、黃瓜、南瓜、茄子,以及一些常見的花草植物。“等到了能收獲食用的時候,學生將所種蔬菜採摘后送到學校食堂,午餐就能吃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了。”

“開設專門的勞動課,其實主要是為了發揮帶動引領作用,”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表示,“勞動教育課程設計可以同各學科內容有機結合。正如國外一位知名數學教師的經驗,她講幾何課先不講定理,而是帶領孩子們蓋木屋子,過程中涉及怎麼丈量、三角形有什麼特性等幾何知識,一邊蓋屋子一邊講解知識,課程生動有趣不枯燥。勞動教育還要充分發揮校園的學習場地作用,例如學生教室、宿舍、食堂、花園等,都可以變成勞動教育的場所。”

二問 學生勞動誰來指導

單獨開設勞動課程,師資如何調配?朱曉莉告訴記者,出於方便統籌、組織開展相關活動的考慮,學校的勞動課大多由班主任兼課。“每個老師有總課時要求,如果帶了勞動課,有可能別的課就不用兼了。配備專職上勞動課的老師,我們條件還不具備。”

“現在提倡培養專兼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專業化的師資培養是必要的,然而針對目前情況,很可能一段時間內還是以兼職和社會力量為主。學校可以用增設社會工作崗位的機會引入社會師資,還可充分動用家長力量,因為家長往往是社會方方面面的專業人士,可以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趙剛表示。

“我認為,僅靠班主任和兼課教師難以滿足勞動教育專業化的要求。據我了解,一些師范類院校、綜合性院校的教育學院已經開始開設供學生選修的勞動教育專業課,勞動關系學院等學校已經開始了培養勞動教育專門師資的探索。長期看,越來越多師范院校會建設相應專業,補充專職化人才﹔而在短期內,應當充分調動教研人員的力量,並拿出相應資金做好師資培訓。”吉林省教育廳科學育兒指導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專家組成員趙士英說。

“教師很重要,家長同樣必不可少。”趙剛認為,學校勞動課教授的內容是組織化的,而針對學生個性化、特色化的指導其實更多發生在家庭裡。“‍‍如果沒有家庭的真正理解和配合,勞動教育在學校永遠是‘走形式’的,因為‍‍家庭才是生活教育的主陣地。然而,目前很多家長還不清楚如何指導孩子開展勞動、愛上勞動,所以,學校應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引導和啟發家長,讓他們意識到,家務勞動中的很多內容就是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好教材’。”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一個人自我身份認同和家庭身份認同的一部分。”賀娟娟介紹,寒暑假及月假,啟航學校學生會在家長指導下學習“下廚”。從制定烹飪計劃到洗菜、切菜、做菜、調味,再到餐后清潔收納……通過實踐,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煮、炒等烹飪技巧,學會蒸米飯、做西紅柿炒蛋等簡單飯菜,學會合理地使用水、電、天然氣、洗滌用品等資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承擔在家庭中的責任。

記者注意到,新課標發布后,“烹飪納入中小學勞動課程”上了熱搜,有的家長歡迎,說疫情下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很有用”﹔但也有人認為“小學生學做飯太早”,一方面是擔心用火用電、煤氣安全等問題,一方面則是認為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科學知識有限,隻能單純模仿而無法明白背后的原理。

家長如何做好學生勞動課“第二老師”,才能既不“一手包辦”,讓孩子真正掌握本領技能、養成勞動觀念,又能兼顧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能力限度?趙剛認為,家長需遵循“認知—參與—陪伴—獨立”這一過程,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完成勞動任務。“首先是‘認知’,例如家長一邊做飯一邊給孩子講解食材如何處理﹔然后是參與,例如叫孩子幫忙擇菜、剝蒜等﹔第三是‘陪伴’,看著孩子自己完成一些步驟並及時指導。這樣,到了初高中階段,孩子完全能獨立完成全部步驟。所以,讓小學生學煮飯並不意味著直接教他們‘掄大勺’。”

三問 社會資源配套如何跟上

勞動教育的場地不隻在校門、家門裡。新課標提出,應關注課外、校外勞動實踐體驗的有效拓展,充分利用課外校外勞動實踐場所,自主開發項目,滿足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要,豐富勞動實踐體驗,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

“新課標的10個任務群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其實各自有不同的育人目標指向。”趙士英表示,日常生活勞動解決的是如何自立自強的問題,生產勞動培養勞動創造價值、有勞才能有所得的意識,而服務性勞動則致力於改善人與人之間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所以勞動教育離不開‘走出去’的實踐。”

“今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中國港口博物館,最有意思的是古人造船的勞動場景,他們把一根大木頭挖空,成為一隻獨木舟。還近距離體驗了科研人員修復古船的水下考古過程,真是收獲好多。”四眼碶小學“陽光小隊”隊員陳子彬對一次勞動主題研學印象很深,他和同學們在記錄本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三個問題:以前的人是如何發明潛水服的?鄭和航船究竟去了哪裡?修理中心是如何修復200年前的“小白礁1號”的?

朱曉莉告訴記者,為豐富勞動教育形式,學校還為每個年級設立了兩個校外實踐基地,每學期開展一次實踐活動。“例如二年級的‘食品 健康飲食’主題,我們和鄞州區工商質檢新河所開展共建,三年級‘環保 垃圾分類’主題,和城管分類辦共建,兩個單位都成為我校法治安全與職業體驗勞動實踐基地。”

然而,朱曉莉也談到勞動課外實踐資源拓展方面的局限。“目前開展的不少活動是和研學機構達成協議后進行,根據主題選擇研學機構已有線路裡能夠匹配的內容,這樣雖然便於組織實施,但也有缺憾:一是不少活動僅停留在參觀和體驗層面,缺乏長期性、體系性,總感覺有點零敲碎打,效果並不明顯﹔二是城市學生缺乏的農林方面勞動項目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基地和對口單位,所以,讓孩子們真正出力流汗、充分體會勞動艱辛的去處仍然稀缺。”

“下一步,首要的是加強勞動教育的基本建設,如設計好課程指導手冊、家長指導指南等﹔其次要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即使是鄉村學校,也要建好勞動教室﹔第三是地方黨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統籌,讓更多的社會場所向學校開放,有規劃地建設勞動教育基地,也可以調動民間力量參與。”趙士英說。(記者 周世祥)

(責編:李依環、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