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2022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試題特點:育人為本 呼應教材

北辰
2022年06月07日16:57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22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延續近年的命題理念,在試卷結構、題型設置、考查內容等方面基本保持穩定。本屆考生是第一批使用國家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學生。因此,試卷在繼續發揮育人功能、落實課標要求之外,還在通過呼應教材來導引教學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

一、立德樹人,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1. 閱讀素材上,關注優秀文化,力求以“文”化人。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是課程標准的要求,更是時代的要求。

選擇體現傳統文化的素材,有利於考生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認為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多文本閱讀選取中國古代典籍的話題,兩則材料著重介紹了古籍的價值、用傳承性保護讓古籍活起來,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處理古籍的前沿技術,材料古今兼顧,通俗易懂。

又如,文言文閱讀取材於《漢書·賈誼傳》,文章圍繞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展開,講述了賈誼主張在實行賞善罰惡的法治同時,要注重道德禮義的教化,材料對禮義教化作了有說服力的論証,其中“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后”“絕惡於未萌,起教於微眇”“禮義積而民和親”等思想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

選擇體現北京特色的素材,有利於引發考生共鳴,加深其對北京文化的認識。文學作品閱讀取材於謝冕先生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憶述了自己從家鄉來到北京,在半個世紀的生活中逐漸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他的生命的過程。文章不僅寫了考生們熟悉的北京的飲食、風物與生活情調,還展現了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歷史底蘊和精神氣韻,體現了前輩學者來北京追求真理與正義的堅定以及將北京當作精神家園的幸福。

作品文質兼美,其題材和主題與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的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有所勾連,無論是作者對南國家鄉生活的回憶,還是他對北京歷史文化底蘊的理解,都可以幫助學生思考家鄉文化生活與自我成長的關系,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2. 寫作上,激發考生結合個人的經歷,思考當今社會的重要話題。

大作文第(1)題為“學習今說”,考查考生議論文寫作能力。“學習”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在當代中國被賦予了新的內容與意義。題目給出了“可以從學習的目的、價值、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標准等方面,任選角度談你的思考”的提示,引導考生多角度關注今人與古人對學習認識的異同,做到常談常新。

古人雲,學而優則仕。今天,學習的立意更高遠,學習的范圍更廣闊,學習的途徑也更多樣。新時代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創新型社會中人才觀發生變化,基礎教育階段“雙減”政策落地等等,都對學習內容、方式、途徑和評價標准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應該在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和人民中來發展和成就自己﹔認識到除了“有字之書”外,還要深入社會,多讀“無字之書”。

“學習今說”引導考生聯系當下的社會生活,響應時代的呼喚,思考學習與個人成長、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題目還高度呼應了新教材必修上冊中“學習之道”單元的內容與相關訓練,化用該“單元學習任務”中的練習內容,將“以《‘勸學’新說》為題”的寫作要求轉化為“學習今說”這一題目,既擴大了論題,也強調了當下的現實意義。

題目入手容易深入難,平易中寓有廣闊的思辨空間,既能考查學生將自身經驗與時代精神、社會特征建立起聯系的邏輯性,又能考查學生對當今社會認識的准確度與深刻性,引導學生“切問而近思”,體現了積極的育人導向。

大作文第(2)題以“在線”為題,考查考生記敘文寫作能力。導語中提到“網絡時代”和“疫情期間”,提示學生要聯系、思考時代特征和自身經驗,引導考生以“經歷與見聞”為素材依據,通過敘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具體生活經歷與感受體驗。

這一屆考生在高中階段有很多“在線”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在線”的生活有利有弊,五味雜陳,學生對個中滋味可以有個性化、思辨性的感悟。這個題目不僅可以保証學生有話可說,還能夠引導學生盤點、梳理自身經歷,正確認識和理解疫情期間在線學習等特殊情況,鼓勵他們發掘其中積極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會和人生。

2022年,是新教材與新高考結合的第一年,也是抗疫攻堅的一年,更是中國共青團建團100周年、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的重要的一年。在這樣的形勢下,議論文和記敘文兩個題目呼應現實生活,呼應新教材﹔同時又相互照應,共同強調了在新的現實條件下如何堅持和改善我們的學習。

二、呼應教材,考試與教學積極互動,助力“雙減”

2022年高考語文(北京卷)重視與國家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聯系,這種聯系是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活用、化用,而不是簡單的把課文作為命題素材。其目的是引導教學重視靈活運用教材來落實《課程標准》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聚焦在有效利用課內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1. 重視基礎,考查對教材中學科核心知識和基本能力的理解、運用。

新教材中的讀寫單元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兩條線索組織學習內容,其中的“語文要素”就是教材提煉出來的本單元應該重點學習的學科核心知識和能力,它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可遷移性,反映語文學習的本質特征,是語文學習的關鍵。

例如教材中,關於詩歌提到了“意象”“意蘊”,關於文學作品提到了“語言、形象、情感”,實用性閱讀提出要“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古代經典作品閱讀提出要“體會論事說理的技巧”“領會作者的觀點”,等等。這些作為北京卷考查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更側重於從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角度進行考查。

2. 重視方法,考查對教材中學習任務所體現出的學習方法的理解、運用。

“單元學習任務”是新教材中極為重要的內容,2022年北京卷命題重視與單元學習任務的聯系。大作文(1)是在新教材必修上冊“學習之道”單元學習任務基礎上的深入轉化,體現出對任務背后探究與反思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的理解和重視。

這種思路在整本書閱讀中也有所體現。如《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材在“閱讀指導”中提出要“把握前五回的綱領作用”,在“學習任務”中設置“體會《紅樓夢》的主題”。基於此,試卷第15題引用《紅樓夢》第一回的部分文字,要求考生能夠聯系作品內容、主題解釋書名。

教材“學習任務”中的很多闡釋與試題密切相關,比如“《紅樓夢》是‘無材補天’的頑石在人世間的‘傳記’”正是以《石頭記》為書名的理由﹔而“目睹了‘金陵十二釵’等女子的不幸人生,體驗了封建大家族盛極而衰的巨變,從而對社會人生有了獨特感悟”則是以《紅樓夢》為書名的原因。

試題關注前五回的綱領作用和作品的主題,緊緊圍繞書名這一凝縮了小說情節主線、思想主旨、價值取向、關鍵人物以及悲劇意蘊等的關鍵信息,讓考生通過闡釋書名與作品內容的關聯,理解《紅樓夢》的多重價值,試題體現出整本書閱讀“整”的閱讀途徑和學習思想。

三、素養立意, 重視情境設計,強調綜合、探究、開放

《課程標准》提出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活動獲得素養的提升,高中統編教材提倡以學習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在積極主動的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

基於此,北京卷在以往改革創新的基礎上,提出素養立意,重視設置情境和任務,指向問題的解決,在綜合運用中提倡探究與開放。

解決問題與知識的理解運用密切相關。例如,多文本閱讀第1題、第3題,其命題思路是基於材料情境設計的真實問題或任務,要求學生理解從文中獲得的古籍的知識,運用知識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進行判斷,這樣既考查實用類文本的閱讀能力,又考查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也體現出綜合考查的思想。

探究重視思維過程與方法。例如,閱讀和鑒賞是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而文學作品則是這種實踐活動所依托的重要情境。文學作品閱讀的第18題,要求學生分析文章第六段中敘寫家鄉的內容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生需要由點到面的分析文章思路,由表及裡的探究文章意蘊,考生在思考推斷、提煉歸納、精准表達的思維過程中,體現出對文學作品的深度閱讀能力和審美水平。

開放則體現出在具體情境下,對多角度多層次的合理的個性認識的鼓勵。大作文題目在限制中又給予考生開放的空間。微寫作,第1小題要求為學校社團寫招新啟事,第2小題要求學生為核酸檢測點設計兩米間隔線的標志,從寫作上看,前者強調“說服”,后者強調“說明”。

試題通過設置社會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激活相關經驗,考生由於生活積累、思考深度的差異,形成多元開放的答案的同時,也鮮明地反映了考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思維水平。此外,在古詩詞閱讀、整本書閱讀、散文閱讀的主觀性試題中,也充分考慮和重視考生的個性化理解和體驗,允許有合理的多樣化解讀,體現出開放的思路。

(供稿來源:北京市教委)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