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故事,語言須“三化”

講故事是激發孩子想象力、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操乃至埋下文學種子的絕佳良策。給孩子講故事想取得好效果,語言需要“三化”:直接引語的人物化、敘述語言的情感化、描述事物的擬聲化。這三點切實可行,且效果明顯,講出的故事更精彩、更具吸引力。
直接引語的人物化
講故事時,常替故事裡的人物說話。為使語言生動,“拉住”孩子,須做到直接引語的“人物化”。例如,替山大王說話時,音色要粗豪,語氣蠻橫,發音部位略偏后。替女孩子說話時,聲音宜尖細,語氣應俏皮。如果替淘氣包兒說話,聲調可稍高,語氣任性。若替老奶奶說話,語速宜緩,語氣和藹慈祥,讓孩子像看見寬厚仁慈的老奶奶一樣。模擬不同人物的語氣,瞬間提高了講述的真實感,人物形象愈加鮮明、生動,個性凸顯,能很快打動孩子。
同一人物心態不同,也應採用不同語氣。例如“讓我去吧”這句話,情緒高漲時,語調要稍高,透露出喜悅的心情﹔傷心難過時,語調要略低,語速稍慢,體現出沉重的心境。思考的話語,要說慢點兒,顯現出思索的過程。如,“他們會克服這個困難的”,是一種估計,宜慢說,表現出內心在揣想。故事中某個人物,話說了一半忽然開始編瞎話,真話和假話之間最好有個停頓。如“我們倆昨天聊了一下午,后來他就坐地鐵去海澱了”中,“他就坐地鐵去海澱了”是說話人現編的,在“后來”之后、謊話之前,要有個停頓,以顯示出臨時亂編的心理過程。
同一人物說話時的狀況不同,語音也宜相應變更。例如,人物在屋子裡說“讓我去吧”,語音接近口語﹔如果隔著老遠喊話,字音則需拖長,說成“讓——我——去——吧——”。
歸結起來,直接引語人物化的好處,一是營造出“戲劇化”與“現場感”的效果,大大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二是充分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各種語音設計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鮮明。孩子一聽語氣,就知道是誰說的。
敘述語言的情感化
敘述故事時,須有鮮明愛憎,不僅要體現在用詞用語上,也要體現在語氣上。如講到凶惡的大灰狼,語氣裡透著憎惡﹔說到善良可愛的小白兔,話語裡飽含著喜愛。小時候在廣播裡聽連闊如講《三國演義》,故事內容通通忘卻了,然而他講到晚年諸葛亮時,一聲長長的嘆息:“哎——,諸葛亮也老了。”至今仍清晰地刻印在腦海。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喟嘆,卻飽含情感,充溢著無限惋惜和深切同情,表達出對人物的充分肯定,讓人久久不忘。
20世紀60年代,著名“故事大王”孫敬修常在廣播電台講故事。他說到兩個主人公辦成一件好事兒時,常自然地說出這麼一句:“他倆別提多高興了!”語調高揚,音色明亮。講到主人公遭遇不幸時,往往帶出一句“大伙兒都哭了”,語調低沉哀痛,音色黯淡。孫老師這些充滿情感的話,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至今仍回響耳畔。
敘述語言的情感化,也有兩點好處:一是潛移默化之中,將正確的是非觀澆灌進孩子心田,並自幼在孩子心裡牢牢扎根﹔二是在耳濡目染中,讓孩子漸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乃至成長理想。
描述事物的擬聲化
敘說中描述事物時,宜多用擬聲詞。例如,宜將“這時,下起大雨”,說成“這時,嘩嘩嘩下起大雨”﹔將“母雞叫了幾聲”,說成“母雞咯咯咯叫了幾聲”﹔將“石頭滾下山坡”,說成“石頭骨碌骨碌滾下山坡”。
擬聲詞是訴諸聽覺的,多用擬聲詞可以豐富孩子聽故事時的感受,讓孩子更直觀、更迅速地領悟所說的場景,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更准確、深入地領會故事內容和思想內涵。擬聲詞能引發孩子豐富聯想,從而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事實上,上述“三化”可以歸結為“一化”,即“生動化”。其實就是指講故事時,擺脫平板沉悶的腔調,讓語氣搖曳多姿。有個演員表演了一個特殊的節目:用各種語氣朗誦“今晚”二字,時而令聽眾傷心,時而讓人捧腹大笑……變換語氣,作用驚人。
講故事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興盛於宋代。這時社會穩定,市民大量增加,聽故事花錢少、樂趣大,人們趨之若鹜。茶樓酒館、戲園子、像舊時代天橋一樣的地方,乃至寺院,都有說故事的。演員被稱為“說話人”,其實就是說書的。
清代著名說書人柳敬亭語氣變化十分豐富,且大量使用擬聲詞。《陶庵夢憶》裡描述,他的語氣“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入情入理”。“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即說到緊張關鍵處,模擬人物的叫喊聲,簡直能把屋頂掀翻!黃宗羲在《柳敬亭傳》中贊嘆:刀劍相擊聲,騎兵奔馳聲,風吹雨打聲,柳都用擬聲詞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令人如臨其境。柳講“武鬆打虎”時,說武鬆走進酒店,店內空無一人,便高叫一聲,震得店內空缸空瓮都發出一片“嗡嗡”聲。一個小小的擬聲詞,使聽眾一下子領略到武鬆威武神勇的英雄氣概。
語氣就是表現力。有聲有色,才能讓孩子瞪大眼睛、神情專注、興味盎然地聽下去。
(作者:杜永道,系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