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
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到普及化
近日,在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康乾街道的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校區,即將畢業的學子在校園內合影留念。 |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走過了奮進的10年、跨越的10年、開拓的10年,改革發展與變化成績斐然,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0年間,中國的高等教育從過去大眾化的高等教育轉變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從過去的增量改革轉變為存量改革﹔從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正轉變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國高等教育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了更強的貢獻力。
規模擴大 質量提升
“高等教育的規模大起來了。”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介紹,中國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達到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了普及化發展階段,有更多的人能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而在受高等教育人口上,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穩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同時,高等教育的培養質量也在提高。10年間,教育部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為牽引,共認定8031個國家級、8632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遴選認定首批3559門國家級一流課程。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增強,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高校為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參與研制了超級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神舟系列等國家利器。
“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吳岩說,“我們先后舉辦中國慕課大會、世界慕課大會,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術、標准、方法、評價等在內的慕課發展的中國范式。”
10年間,中國持續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全國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3萬余門、在線開放課程1.1萬余門,聘請17.4萬名行業優秀人才擔任創新創業專兼職教師,超過1000所高校的139萬名大學生參加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而已成功舉辦了7屆的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更是累計吸引了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3萬個團隊、2533萬名大學生參賽,大賽累計直接創造就業崗位75萬個,間接提供就業崗位516萬個。
夯實基礎 創新融合
在人才培養上,高等教育更加強調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基礎學科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著力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吳岩概括為提升國家“元實力”“硬實力”和 “銳實力”。
“基礎學科是科學的源頭。教育部從2009年起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我們將它稱作‘1.0版’﹔2018年,我們再次啟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了288個基礎理科、基礎醫科、基礎文科的創新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吳岩表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嶄露頭角,“《關於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在今年審議通過,從規模、結構、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進行了全方位的謀劃和部署,意在培養未來杰出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這都將提升我國的‘元實力’。”
同時,加快卓越工程師培養,是提升國家“硬實力”。卓越工程師的教育培養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過去,卓越工程師的缺乏制約著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
增設碳儲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專業71種,在集成電路、儲能等領域布局建設11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10年間,教育部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作為新工科建設的核心議題,實施了一系列舉措。
吳岩介紹,教育部還會同工信部、工程院等部門,布局建設了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一流網絡安全學院等專業特色學院,支持1100多所高校與近800家企業實施了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目前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整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培養一批具有交叉思維、復合能力的創新人才,則是提升國家的“銳實力”。“我們近期在12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了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瞄准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發展,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探索未來技術領軍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把它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交織在一起共同推進,推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醫工融合、工農協同,培養一批能夠引領和示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拔尖創新人才。”吳岩說。
均衡發展 合力共建
在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看來,立足人才培養,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從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這有三個標志:一是創新型理念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識。創新人才的培養正在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廣大教師、管理者,甚至包括學生的一種自覺的具體行動。二是近年來開展的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和新醫科,包括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等,也正在成為教育優先發展的新平台、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的新平台。三是中國高等教育正在成為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
過去1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這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校科研與人才發展部部長曾偉勝感觸很深。“大批計算機、電子信息、軟件工程、人工智能、儲能等學科專業方向的人才進入了產業,他們積極擁抱產業、行業的變化,表現出對新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渴望和追求。”曾偉勝說。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發展深入推進。圍繞“四點一線一面”戰略布局,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教育部會同相關部委,啟動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夯實辦學基礎,“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7億元,實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項目。深化對口支援工作,119所部屬和東部高水平大學參加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實現西部12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覆蓋。
高校共建工作成效顯著。教育部與相關部委、大型企業、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數據顯示,依托共建機制,首批“雙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設資金總計超過660億元,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期間獲得經費總計超過1000億元,有效提升了共建高校整體辦學水平、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