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江:綠色鄉村規劃師(創業派)
張海江 |
由青山村東塢禮堂改造而成的融設計圖書館。 |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有這樣一個村落,這裡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是鄉村小水源地保護試點,有超過60名年輕人定居、工作在這裡,其中有9名海歸。近年來,隨著傳統手工藝、自然保護、環境教育、生態旅游、戶外體育等項目陸續落地實施,傳統村落有了新活力。這兒,就是被確定為“未來鄉村實驗區”的青山村。
來到鄉村 “青山”為伴
2015年來到青山村的張海江就是9名海歸之一。他先后畢業於中山大學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幾年時間裡,他積極參與當地生態保護工作,也推動著一個個公益項目、文旅企業、體育活動在青山村落地。
幼時目睹了家鄉甘肅干旱缺水的環境,讓張海江從小便對“水”有一份特殊感情。懷揣著對環境保護的一腔熱情,張海江赴美國留學,學習環境科學。2015年,他從印第安納大學獲得環境科學和公共事務管理雙碩士學位畢業回國后,來到青山村,其初衷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改善當地環境,讓當地村民喝上干淨的水。
在青山村,建成於1981年的龍塢水庫,常年為青山村、賜壁村等地的村民提供飲用水。水庫上游約2600畝的匯水區內有1600畝毛竹林,在較早之前,由於化肥等的不當使用,造成了水庫污染,影響了飲用水安全。2014年起,黃湖鎮政府與有關企業和機構展開合作,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形式保護龍塢水源地。
得知情況后,張海江所在的團隊聯系當地村干部,一起調研走訪,並對當地竹產業做了分析考察。幾番考慮后,項目組決定從農戶手中完成500多畝低丘緩坡毛竹林地的林權流轉,集中管理水源地,停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各種化學藥品,從源頭上徹底切斷污染。同時,在一些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方進行生態植被修復,讓地表恢復自然淨化水的能力。
通過各方努力,僅用3年時間,村內水體質量逐步達到Ⅰ類水標准﹔2017年底,龍塢水庫約2600畝的匯水區正式被余杭區林業水利局劃定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從村級小水源正式升級為法定保護區。
因水而起 因人而興
“鄉村振興不僅要關注自然保護,還要有品牌建設。”張海江說。在青山村的這些年裡,他的團隊設計了一些可以體驗的公益活動,比如幫農戶改造菜園、做廚余堆肥、在村子裡制作各類標識系統、參與上山森林管護,等等,后來又拓展到公益團建並引進跨界項目。
2017年,受張海江邀請,杭州品物流形產品設計公司創始人張雷帶著團隊成員來到青山村。他們研究當地的手工藝竹編,教授當地村民制作手工藝品,幫助村民增收。令人驚喜的是,張雷團隊和村民共同創作的作品還登上了“米蘭設計周”和“設計上海”的展台。
2018年至2019年,品物流形團隊用10個月的時間,將青山村東塢禮堂改造成融設計圖書館。這是一個傳統手工藝材料圖書館,匯集了上千種來自全國各地的工藝和材料,旨在通過解構中國傳統手工藝,將材料研究的成果提供給全球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最終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當代設計的進步。建館以來,吸引了眾多設計師、藝術家、高校師生前來參觀。
2019年,張海江團隊用中國最傳統的自然材料——夯土,把青山村一個廢棄的小學改造為青山自然學校。學校建成后,為周邊城市學校、企業提供自然科普和環保主題教育的夏令營或團建項目,每逢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還會舉辦一些特色活動,活動所獲得的收入一部分用於支持上游水源保護,一部分用於團隊運營。除此之外,他們還舉辦器樂表演和“綠水派對”活動,創立農產品品牌“青山集”,打造“青山talk”知識分享平台,讓青山村的活動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去年年末,青山村為張海江等50余位在此定居或工作的人舉行新村民入村禮,正式歡迎他們成為青山村的一員。新村民的到來,不僅推動了青山村的可持續發展,給青山村帶來了產業改造和人才升級,更改變了青山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繼續推動水源地保護機制可持續發展,同時做好鄉村建設工作,讓青山村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更美光彩……”張海江的本子上,早已寫滿接下來的計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