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心懷“國之大者” 譜寫藍色華章
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對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提出殷切希望。濃濃關懷,殷殷期盼,在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心中激揚起矢志蔚藍、報效祖國的澎湃力量。
作為一所以海洋教學為特色的高等學府,近百年來,中國海洋大學始終謹記“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立足青島、面向世界、深耕海洋,譜寫了一曲曲向海圖強的華美樂章。
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打造經略南海橋頭堡
2018年4月13日,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一所憑海而立、因海而興的“國字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聞令而動,沖鋒在前。
2019年,注定是海南海洋科教史和中國海洋大學辦學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2月,海南省政府、中國海洋大學、三亞市政府簽署共建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科教創新園區戰略合作協議﹔11月,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正式入駐三亞深海科技城。一時之間,圍繞“深海”和“熱帶”兩大主題,一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海南地域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屹立於南海之濱。
3年來,作為中國海洋大學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窗口,三亞海洋研究院立足海南、扎根海南、服務南海成績可圈可點,呈現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之勢。
2022年2月23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領銜的海南省熱帶水產種質重點實驗室在崖州灣科技城揭牌運行,這成為該團隊在打造世界一流海水種業研發平台征途上邁出的又一大步。
作為我國著名貝類遺傳學和育種學家,30多年來,包振民先后育成了“蓬萊紅”“蓬萊紅2號”“海大金貝”“獐子島紅”“海益豐12”5個扇貝新品種,徹底扭轉了我國扇貝養殖業長期依賴野生苗種的局面。2020年7月,他成為三亞柔性引進的首位“海南省大師級人才”。
“海南是發展水產種業的天堂。”包振民對這片蔚藍沃土飽含期待。當下,在三亞海洋研究院熱帶海洋生物種質資源開發與種業工程中心的實驗室裡,他的團隊正緊鑼密鼓地開展卵形鯧鲹、東星斑、南美白對蝦等新品種選育。“我們要努力給中國老百姓提供大量高品質的蛋白質。確保藍色糧倉安全豐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包振民說。
在一望無垠、深邃壯美的南海,一張無形的大網正在時刻運行著。這就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體化區域海洋觀測系統——“南海立體觀測網”。它聚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重大需求,自2009年開始構建以來,已經在南海連續運行十幾年,獲取的南海長期連續觀測數據佔我國總量80%以上。
“我們將牢記囑托,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在深遠海探測領域再創佳績。”4月10日下午,作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副院長趙瑋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南海立體觀測網的有關情況。現場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后,他深感重任在肩、大有作為。
“南海海洋大數據中心”正在由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牽頭建設,融合崖州灣科技城其他入駐科研機構在南海的觀測數據打造的“海洋大數據+”平台,通過共建、共享、共贏的模式,在服務國家海洋安全、資源開發、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悉,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現有400余名碩士研究生,研究院通過構建“理工融合、文理互通、學科交叉”的全新課程體系,厚植“海南基因”,培樹謀海濟國情懷,為海洋強國建設和海南自貿港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大三亞海洋研究院考察,令全校師生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信心。我們會把這份親切關懷和殷切期待轉化為學校深入推進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的強大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說。
服務海洋強國建設,做向海圖強中流砥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海洋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海洋強國為己任,堅定不移地走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之路。
“解決‘卡脖子’問題必須加強基礎研究。”“‘透明海洋’就是要通過海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做到看得清、查得明、報得准。”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率先提出了“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
“科學家在實驗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溫度變化、水聲通道的變化、魚群的變化等,並能作出准確預測。”近年來,他帶領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一系列“從0到1”的突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上發表物理海洋學科的研究論文8篇,超過同期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和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過去的“跟跑者”已成為“並跑者”,並努力成為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與氣候領域的“領跑者”。
在建設海洋強國、逐夢深藍的征途中,先進的科考船無疑是國之重器。中國海洋大學擁有一支覆蓋從近岸到遠海直至大洋且全國高校獨一無二的科考船隊。
2019年10月25日,青島奧帆碼頭,伴隨著長長的汽笛聲,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船正式進入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科考船舶序列。作為國內首艘、世界第四艘獲得船舶水下輻射噪聲最高等級——靜音科考級証書的科考船,該船以對海洋環境的精准測量而成為海洋強國建設的堅實保障。“從立項建設,到交船入列,歷經7年自主創新,匠心制造,最終成就了這一走向深海大洋的國之重器。”“東方紅3”船建設總指揮閆菊說。
在中國海洋大學,年逾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的夢想是打造中國的“藍色藥庫”。他發起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正不斷從浩瀚大海中發掘生物醫藥資源,造福人類。2018年,管華詩團隊發布了全球首個海洋天然產物三維結構數據庫。該數據庫容納了30117個海洋天然產物的准確三維結構,可直接用於虛擬篩選與智能藥物設計,將海洋藥物研發成本和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打造‘藍色藥庫’是人類的共同事業,海洋的所有問題都是國際問題。我們開放數據庫,希望為人類的健康事業造福。”管華詩說。
李華軍院士領銜的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屢獲突破、董雙林教授發起的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獲得成功、李琪教授在牡蠣新品種培育領域捷報頻傳,“藍色糧倉”“深藍漁業”“印太海底科學計劃”“21世紀海洋蛋白質計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和科學計劃從這裡孕育並挺向“深藍”。
“我們一定不負總書記的殷殷期望,聚焦海洋科技自立自強,大力推進科教融合,培養一流海洋人才,突破一批海洋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服務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海大人應有的貢獻。”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表示。
(本報記者 劉艷杰 本報通訊員 馮文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