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平台吸引人、事業發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

同濟大學走出國際合作創新之路

2022年01月12日08:3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同濟大學走出國際合作創新之路

  在日前召開的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同濟大學校長陳杰一番題為《深耕高水平國際人才合作交流,引育並舉推進高質量科技創新》的交流發言,深受關注。

  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同濟大學厚植國際合作沃土,堅持“平台吸引人、事業發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聚焦國際學術前沿和重大戰略需求,瞄准重點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科研攻關,中外科學家們聯手,為推進基礎研究、促進學科創新發展、建設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能。

  “到同濟大學工作,是令人愉悅的體驗,在這裡的工作如此有趣。”赫爾佐格是德國人工智能領域代表性開拓者和領軍人物,現任同濟大學教授、同濟大學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規劃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近7年來,赫爾佐格教授與吳志強院士共同領導長三角城鄉動態監測數據庫和世界最大城市數據庫的研發。在積極參與“智能城市規劃前沿”課程建設中,赫爾佐格輔導了50余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貝斯科斯教授是希臘結構動力學著名學者、邊界元法的先驅。自2016年以來,他每學期定期來到學校,直接指導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開展基礎科學研究、論文撰寫,力促學校國際交流合作,助力中國土木工程學科發展。

  “同濟大學是我在中國的家。”這是斯潘諾斯教授時常說的一句話。2016年,他與李杰院士共同組織成立了“同濟大學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並擔任外方主任。他與李杰院士一道,共同舉辦了系列重要國際學術會議,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聯合發表論文成果。繼2017年獲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之后,斯潘諾斯2019年又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同濟,中外科學家攜手探索,走出了一條國際合作的創新之路,一批頂尖外籍科學家接連當選院士、榮獲國際科技合作獎。前不久,貝斯科斯與赫爾佐格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20年1月,與土木工程學院袁勇教授團隊長期合作的赫伯特·芒教授,繼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之后,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成為獲此榮譽的首位奧地利籍科學家。在赫伯特·芒教授的直接推動下,2007年,同濟大學與奧地利歐亞太平洋學術協會合作共建的“中奧隧道與地下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借助這一中心,兩國科學家學術往來頻密,合作伙伴已拓展至多國。

  2021年5月,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了國際科學家工作室的著名環境生物技術專家布魯斯·E·瑞特曼教授,獲上海市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成為當年該獎項的唯一獲獎者。2020年5月,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盧克·塔爾維教授,獲上海市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同濟大學的海洋科學研究,也帶著國際合作的印記。在國際大洋鑽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以及“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凝聚著國際深海學界的支持與協作。

  在中外專家的通力協作下,相關學科發展駛上快車道。近年來,同濟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科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持續攀升,2021年位列全球第13名,連續4年位居亞洲第一。設計創意學院34%的教師為外籍教師,30%的研究生為留學生。在“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等一批代表性創新探索實踐中,無不凝結著外籍專家們的創意設計大手筆。

  “與中國在土木工程領域合作40年來,最重要的合作成就之一就是聯手為兩國學術界和工業界培養了一批前途無量的青年人才。”赫伯特·芒說。為學生授課、與學生研討、為學生修改論文,是他在同濟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他與中國學者聯合培養了30名博士、博士后以及訪問學者。

  在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未來城市與建筑”國際博士生院,該學院數字設計與建造團隊袁烽教授與尼爾·裡奇教授共同主持了多屆“Digital FUTURES數字未來暑期工作營”和國際研討會。2020年6月,“Digital FUTURES數字未來暑期工作營”獲得國際建筑計算機輔助設計協會“創新學術大獎”。

  展望未來,同濟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持續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著力加強外籍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優化人才生態環境,以國際化師資隊伍推進學校高水平人才培養、高質量科技創新,助推學校“雙一流”建設邁上新台階。(王春)

(責編:溫璐、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