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高校專業“鄙視鏈”忽悠了學生
近日,據《經濟觀察報》報道,不少高校存在專業“鄙視鏈”,計算機、電子科技、數據、金融成為高居鄙視鏈頂端的專業,而在智能科技興起並賦能各傳統技術行業的背景下,與“技工”相關的職業選擇仍持續被邊緣化。採礦、污水處理、土建等專業甚至被誤解為落后的“夕陽產業”,即便在薪資方面有不小的競爭力,多數大學生仍然無心於此。
高校專業“鄙視鏈”的形成不僅是無知和誤解的結果,更是從眾心理的表現。對學生而言,要真正做好職業規劃,必須理性認識專業前景,而不是盲目聽信專業“鄙視鏈”。
事實上,很多在大學開設的這些“技工”專業,並不是要“下礦井”的苦力活,而是高精尖的技術工作。比如,智能礦山專業就融入了計算機、勘探、測繪、調配等多種前沿技術,從業者多擔任程序員和工程師等職位。在智能科技興起並賦能各傳統技術行業的大背景下,採礦行業等直接與新能源汽車、手機芯片等產業挂鉤,具有極大的產業發展前景。
與專業“鄙視鏈”相對應的是,據報道,有的高校工科專業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在完成第一學年的學業后轉至其他專業進行學習。一些同學即便不轉專業,畢業后也堅定地遠離了本專業工作,三分之一的學生遍布行政、研發、運營、人力資源等不對口的職位上。這最終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中國缺口高級技工大約為2200萬人﹔另一方面,不少大學生畢業后仍面臨“一職難求”的困境。
專業“鄙視鏈”不僅存在於工科、理科領域,在人文社科領域,文學、考古、小語種等相對冷門的專業也往往經受著“無用”“沒錢途”等負面評價。
影響高校專業“鄙視鏈”的形成因素有很多,但都不外乎職業發展前景、工作報酬、社會地位等等,唯獨缺少了對學生個體興趣和特長的考量。這種完全量化的社會職業標准,沒有真正關心學生本身的發展。大學的學習過程不僅僅要儲備職業技能,還要拓展思維和視野,完善自我認知。教育不僅僅是“授計”,更是要“樹人”。僅用單一的標准就判斷專業的高下,這種狹隘的標准屬實有些傲慢了。
此前,湖南女孩鐘芳蓉在一片質疑聲中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當時,有網友喊話其父母“要干涉她的選擇”,不要讓孩子“選錯道路”。對此,鐘芳蓉堅定地回復大家“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
一個人對專業的選擇考量,不只是金錢,投入畢生所愛的職業中,同樣能帶來滿滿的幸福感。更何況,北大考古文博學院2018年的畢業生就業率為98.57% ,在高質量的教育培養和強烈的興趣加持下,鐘芳蓉的職業前景似乎也不是需要太過擔心的問題。
在高速運行的現代社會,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可能站上風口或跌落神壇,我們完全不必以當下的眼光來判斷一個專業的“冷門”和“熱門”,遵從興趣愛好,發展精湛的專業技術才是最終的立身之本。而且,在分工日益精細化的當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新職業出現,比如整理收納師、家庭教師等。社會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支撐,職業本無高低,要尊重每一個專業的存在價值。一味鼓吹專業“鄙視鏈”,一心求“熱”的心態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費。
因此,年輕人不必被所謂的“好與壞”“熱與冷”等評價束縛住手腳,遵從內心,理性認知更重要。唯有如此,每個人才能在林林總總的社會職業中找到自我位置,社會發展才能在“各美其美”中“美美與共”。(常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