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灣區青年:我想充當港澳青年走向內地的“橋”

2021年12月29日08:5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灣區青年:我想充當港澳青年走向內地的“橋”

2018年,在暨南大學讀完廣告學專業,我聽從家人意見回到了香港。初入職場,卻總找不到滿意的機會。在當時香港的就業環境下,內地名校學歷的含金量並未得到充分認識,很多本地工作根本不給我嘗試的機會。2019年,經歷了一系列風波,我忽然意識到:我的機會和使命在更大的舞台上。正是這個念頭,造就了今天在大灣區奮斗的我。

在內地與香港來往生活的經歷,讓我看到了橫亙在香港青年與內地環境之間的“認知鴻溝”。產生這道鴻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香港青年缺乏機會了解內地的途徑。這一現狀加深了香港青年對內地的刻板印象,也影響了他們在更寬廣的天地之間揮洒青春。

以報考大學為例,很多香港學生都有前往內地攻讀學位的想法,然而,相當一部分人在收集信息這一步就草草放棄了求學計劃——他們既不了解如何參加內地的選拔考試,也不知道如何開展針對性的學習。這讓我回想起了2014年的自己。香港學生想上內地大學要參加港澳台聯考,然而,在香港的高中裡,我們很難得到相應的備考知識。當時,一心求學的我隻得尋求所謂“專業”培訓機構的幫助,但這些機構往往收費高昂,提供的幫助也未必有多可靠。

和同齡港人相比,我已經算是比較了解內地。相比之下,其他香港青年要到內地升學、畢業、就業,隻會更加艱難。順著自己的經歷,我找到了“內地升學教育”這個增進香港青年對內地了解的“突破點”,由此也為我的事業打開新局面。

經過調研與籌備,我與志同道合的伙伴達成共識,決心創辦一家內地升學教育機構。恰在此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對有志在更大的舞台上取得成就的港澳青年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充滿了想象空間,也頗具魅力。因此,我們決定在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廣州南沙創立教育公司,充分利用南沙在青創、教育等領域的資源,幫助港澳台乃至海外的優秀青年在內地升學。

創業當然不會一帆風順,大灣區公司多、機遇多,競爭和困難也多。有的伙伴無法堅持下去、就會選擇離開。當分道揚鑣已成定局,我們隻能送上祝福。和朋友一起創業,誰都很難大公無私。為此,我總是對同事、朋友們的包容懷有一份感恩。在私誼與公事之間,“大灣區青年”是我們共同的身份。朝著夢想共同努力,為我們塑造了工作與生活上的穩定邊界。

不過,創業也並非全是苦澀,在開拓市場、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我們在內地的市場環境中得到了許多幫助,也汲取了不少互聯網運營的寶貴經驗。利用“小鵝通”這類在線課程管理平台,我們可以靈活集合線上的課程銷售和線下的活動管理,這讓我們體會到了內地營商環境的便利,也為我們注入了打通渠道、做大做強的信心。在處理課程付款事宜時,我看到許多香港學員學會了用微信掃碼支付,並在手機裡和內地同學交上了朋友。這些“大灣區范兒”的生活方式,也從側面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在香港與內地之間“架橋”取得的成果。

在某種程度上,我之所以選擇在大灣區創業,正是因為內地的互聯網科技進步,讓我看到了生產與生活的無限可能。對香港青年而言,隻有開闊視野,跟上時代,才能為自己、為香港找到更長遠的發展方向。接下來,我們計劃繼續深耕互聯網業務,攻堅視頻號等短視頻內容,從而讓香港青年能以更便利的方式得到升學支持,這不僅有助於我們開展業務,也能讓香港青年更直觀地看到內地的進步與發展。

當下,我們正和南沙區的相關部門和企業合作,把我們擅長的升學領域和他們擅長的職業培訓領域結合起來,不斷豐富香港學生在內地發展的技能。長遠來看,我希望把這項事業的社會效益放大,把我們的培訓機構打造成一個完整的港澳青年人才鏈,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打造一個成熟的模板。如果這個模板能夠得到市場驗証,就能持續為大灣區建設輸送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港澳青年也能對大灣區產生更深的歸屬感。

我的事業始於我對發展前景的困惑,無數港澳青年也有類似的困惑。我們的創業努力,既是在為消除看不見的“壁障”作出貢獻,也是在為同齡人和下一代開拓更廣闊的前景。我相信,在這個不平凡的時代裡,我們這些“大灣區青年”的微小努力,不僅會架起一座座聯通大灣區各地的橋梁,也能為大灣區架起通往世界的橋梁。(曾祥盛)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