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孩子沒上高中就沒有出路嗎

2021年11月26日08: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孩子沒上高中就沒有出路嗎

  非要在比拼學歷、財富、地位的競賽中爭贏才算獲得人生幸福,這樣的認知模式會帶來無盡痛苦。

  ——————————

  最近有家長問我:“孩子今年上初二,考高中一點希望也沒有,接下來該怎麼辦?孩子才15歲,小小年紀就沒有別的出路了嗎,這輩子是不是就完了?”語氣中充滿了焦慮。

  都說高考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當下更讓家長們焦慮的一個事實是:“不努力,孩子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

  今年上半年,中等教育的幾個信息引起人們關注,一是《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2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說:將推動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也就是說,這兩塊學生比例大致為1︰1,國家將注重發展職業教育,有相當一部分初中生要做好接受職業教育的准備。第二,一些省份陸續出台明確的要求,禁止公立學校和機構招收初三復讀生。也就是說,初中生想通過復讀擇校將越來越困難。最近《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也來了,義務教育階段通過課外補課提高成績的這條路也沒有了。所以家長才這麼焦慮。

  關於這些事,我想從幾個方面來做個分析。

  首先,沒有考上高中,人生並沒有“完蛋”。國家之所以出台這樣的政策,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人才越來越短缺,越來越被需要,並且在這條路上,確實有很多人是成才了。

  前段時間,“汽修女孩”古慧晶就刷屏了,《人民日報》還對她進行了專題報道。這個就讀於深圳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的17歲女孩,看上去文靜清爽,平日裡喜歡逛街和攝影,跟同齡女生並無太大分別,卻在汽車機電維修賽中一舉奪冠,成為廣東省首位參加此類賽事並奪冠的女生。誰也沒想到這樣斯文的姑娘竟然有一手絕活兒,讓一眾網友直呼“又美又颯”。古慧晶表示,選汽修行業是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決定。當初父母希望她能從事輕鬆一點的工作,但她堅持自我,並說服了父母,獲得家裡人的支持。

  中央電視台有個紀錄片叫《大國工匠》,介紹的就是這樣一群沒進名牌大學、沒有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完善的職業技能,最終脫穎而出的人。

  第二,從個體發展的角度而言,的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課本學習。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在學校裡成績好、分數高的孩子,往往是語言和邏輯智能比較突出,因為學校裡各種科目考的就是這個部分。而音樂智能、運動智能、社交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智能好的孩子,他們的優勢往往在普通中學裡並不能充分發揮。

  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不擅長課本學習的孩子走進職業教育,練就一技之長,既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解決我國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

  10年前,因棄北大轉技校而被熱議的周浩就是一個例子,最近《南方周末》又刊登了一篇對他的跟蹤報道。當年,他是青海省高考的前5名之一,因為從小喜歡操作機械,想要報考北航,結果老師和父母都認為他的分數不上北大浪費了,最終他被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錄取。但是他實在不喜歡這個理論性很強的專業,經過一番挫折,他休學打工,2011年從北大退學,來到北京工業技師學校。在這裡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地,飛速成長,在2014年的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中獲得冠軍。

  他從“北工業”畢業之后留校任教5年,發現自己不僅喜歡鼓搗機械,還擅長教學,這一點甚至超過他對前者的熱愛。后來他離職加入了“北工業”前院長童華強創辦的教育咨詢公司,成為一名職業教育咨詢師,向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們提供咨詢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水平。他認為,通過影響技工院校教師,可以間接影響到更多學生,並輻射到數控機床以外的更多專業方向,很有意義。

  著名教育家、人類潛能開發專家肯·羅賓遜(Ken Robinson)有本書叫做《讓天賦自由》,談到很多類似的例子。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用考試分數這樣單一的標准來衡量每個孩子,不夠公平。天生我才必有用,並非每個孩子都要奔向名校、高學歷這條路。

  第三,職業教育這條路也並不那麼好走。周浩去做職業教育咨詢,其實也是困境下的選擇。他雖然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很高,甚至有專家認為他超過了一些博士的水平,但是他在“北工業”的教師晉升中依然面臨學歷上的劣勢,在評價和選拔中被區別對待。這也是技工院校畢業生的普遍遭遇。

  童華強認為,長期以來“普教”和“職教”培養出來的學生發展機會不平等,影響了周浩這類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這也是職業教育認同度低的核心原因。

  周浩去北京師范大學旁聽過幾門課程,接下來打算先找個合適的學校讀非全日制碩士,再攻讀北師大教育學博士。棄北大讀技校10年后,周浩將要回歸曾經退出的普通教育體系。在當今社會,學歷依然是硬通貨。

  周浩也說,他接下來需要努力提高同學們對於職業教育的認同度,傳遞給同學們職業價值感。

  第四,生涯教育和輔導需要普及。

  人們習慣用某個單一的指標對人進行分類,比如廣東人和湖南人、白人和黑人、富人和窮人等,還會想當然地認為高學歷一定比低學歷更好,掙錢多的工作一定比掙錢少的工作好,大城市的工作一定比小城鎮的工作更有前途,等等。因為這樣刻板的、絕對化的認知加工模式比較符合大腦“懶惰”的特性,節省腦細胞,這種現象叫做“認知吝嗇”,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有體現。

  但是人的生涯發展、人生幸福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果只是用習慣化的加工模式來認識這件事,確實容易得出“人生完蛋了”“學歷低一定沒出路”或者“高學歷才是人生幸福的通行証”這樣的結論。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家長充滿焦慮。

  其實長遠來看,每個孩子都有相對適合他的道路,老師和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這條路,無論是上高中、上名校還是上職業學校,鼓勵他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擇己所愛,愛己所選,就像是前面提到的“汽修女孩”古慧晶一樣,哪怕在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建功立業,為社會作出貢獻。“價值幾百萬元的車,壞了還是要讓我們汽修工人來修,不修還不是跟廢鐵一樣,沒法跑。”技術人才要有這種職業的價值感和自豪感。

  弗洛伊德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工作和愛。這也是我們人生的兩件大事,一是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二是找到跟自己共度一生的人。這兩件事情上,我們都需要更加系統、審慎地思考和衡量,而不是被社會流行看法裹挾,或者是讓大腦自動駕駛。我們總愛引用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具體在人生的這兩件事上,尤須好好審視。

  一定要在比拼學歷、財富、地位的競賽中爭贏,才能獲得人生幸福——這樣的認知模式會帶來無盡痛苦,你總是能夠發現比你學歷亮眼的、比你富有的、比你頭銜更厲害的人。所以說到底,這其實既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問題,也是我們每個成年人面臨的命題:一個普通人在普通的崗位,怎樣才能活得幸福?

  這也是我們需要教給孩子的,尤其是沒有考上高中的孩子。希望初中學校盡快開展生涯教育,也期待社會多多討論和普及這方面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孩子審視什麼樣的人生才值得過。(高艷)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編:溫璐、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