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學美育教育如何“破圈”

2021年11月22日08:4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美育教育如何“破圈”

  “社會對藝術家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是對美育教育的需求在不斷擴大。”

  在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新時代高校美育教學體系改革建設”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張淳說。

  近年來,美育教育不斷受到社會關注。在大學裡,藝術相關的課程越來越多,相關的講座、活動五花八門。然而,美育教育和傳統知識教學有很大差別,這些相關課堂能否起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些嘗試能否滿足大學生對於藝術知識的需求?大學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美育教育?

  隨著各大高校開設的藝術課越來越多,一些高校的藝術課教學標准不統一、管理不夠規范、相關師資緊缺,導致一些藝術類公共課被同學們當作“水課”,甚至是網絡刷課的重災區。那麼,大學生們真的不需要這些藝術課程嗎?

  張淳和同事們在學校裡調研了同學們對藝術課程的需求。“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其實學生對於理論課之外的藝術實踐以及環境浸染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我們及時進行調整,增加學科方向,基本按照國家對於藝術類的五個一級學科進行布局,包括美術、音樂、設計、戲劇影視和藝術學理論。並在5大類裡進行3個維度的設計,同時增加實踐類教學的比重。”張淳說。

  張淳發現,實踐類教學得到了全校同學的“一致追捧”。“我們有幾門實踐小課堂,選課比例原本控制在15到20人,但選課人數高達四五百。”

  “藝術教育不是上幾堂課就可以解決的,一定是全方位的、立體的、把人融在裡面的這樣一個環境的建設。我們除了課程和藝術活動,還不斷走出校門去服務社會,讓同學們對藝術教育跟社會的關系,以及我們內在人格的健全和成長進行反思。”張淳說。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觀察到,一些視頻博主探索通過短視頻展現民族器樂,嗩吶、二胡……這些傳統民樂表演的視頻播放點贊量超過千萬。

  “我們現在面對的學生從一出生就接觸新媒體,我們應該如何建立符合他們習慣的美育體系?這是我們要反思的。當前所做的高校美育或許忽視了新興的傳播技術能夠為高校美育所提供的助力。”對於這樣的“破圈”,必須高度重視,段鵬說。

  因此,段鵬認為,高校要立足當前的環境,多方位調動利用學生易於接受的形式,推動美育教育發展。

  “就像現在民族音樂能夠在短視頻平台出圈一樣,我們在民族文化創新轉化方面還有巨大的空間,一方面,我們應當把高校的美育資源從源頭上利用好﹔另一方面,要學會運用當下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讓藝術的美感更具柔性地貼進學生,讓廣大民眾都能夠接受熏陶。”

  而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德勝看來,大學美育要避免“知識化”取向。

  “美育與一般知識教育的區別,在於美育是培育、發展和完善人的能力,強調的是能夠在一種日復一日、浸潤式的熏陶當中持續地滋養個體心靈意識的自覺,是滋養活動。不是階段性的,而是浸潤式的。這意味著大學美育在總體上不呈現為一套完整的知識話語結構,而是一種體系化的實踐性存在,包括課程體系建設,怎麼體現實踐性的指向和根本。”王德勝說。

  王德勝認為,大學美育的實現要通過一系列富有生氣的、現實的審美方式來展開,要求教師們在教學活動,教育過程當中以有形的教作為手段。然而,“教”只是手段,最終是去追求實現無形的人格心性的充實和完善。

  人類對美的追求是天然的,學生對藝術的追求、對審美觀的塑造,不僅僅是習得知識,更是在美育教育中了解人生、了解生活。

  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扈強表示,如今之所以要強調美育教育,是因為有時人們生活中對美的渴望和對美的要求已經走向了“美丑不分”。美育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解決思想上的問題,要重塑對美的需求和認知,重塑文化自信,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尋找到美。

  “因此,美育教育要讓學生多聽、多看、多思維,不是簡單開了藝術課程就有了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應該是全面、立體的,而不是單一的課程教育。同時,社會對美的宣傳也非常重要,要通過宣傳的手段在社會中建立對美的標准,恢復對美的渴望。”扈強說。

  不久前,扈強帶著年幼的兒子看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經4K修復的老動畫電影《天書奇譚》,兒子看了兩遍,還要求看第三遍。

  “當我看到幾十年前的動畫片還能在當代小朋友心目中有這麼高的影響力,我覺得無論用什麼樣的載體和形式表現,‘美’的本身是不變的。”扈強說。(記者 葉雨婷)

(責編:溫璐、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