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像張桂梅那樣關心最弱小者的最大利益

曹林
2021年09月03日08:0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像張桂梅那樣關心最弱小者的最大利益

  開學了,雙減政策和“飯圈”整治的背景下,今年開學季有很多新氣象。比如,各種“開學第一課”中看不到那些“流量小鮮肉”了,取而代之的是奧運會冠軍、大學教授、藝術家、抗疫英雄、科學家們。流量明星遇冷退場,知識和精神偶像受到禮遇,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風氣的一次巨大矯正。過去那些流量明星佔據了各種平台,哪裡都是他們,開學也是他們的流量撈金盛宴,這種“成名的想象”對青少年是很大的誤導。流量明星退場,某種程度上也是雙減的一部分,減少娛樂追星帶來的負擔和精神赤字。

  開學季,網上有很多表達家長、老師、孩子相愛相殺的段子,那張家長們爬牆看孩子的照片,刷遍網絡,給開學增添了很多喜劇效果。相比這些“錦上添花”的開學花絮,我更關心遠方的“雪中送炭”,關心那些可能因貧困而害怕讀不起書、而因此有開學焦慮的孩子,關心喜劇化的城市開學場景之外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感謝新華社記者深入基層用腳採訪,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開學,看到了雲南大山裡張桂梅的女高,看到了那些最弱小的孩子在開學時受到了怎樣的安頓。

  記者寫到了16歲的高一新生楊麗梅,在需要幫助的孩子中,應該很有代表性。為了走進華坪女高,楊麗梅也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走得很不容易。讀小學一年級時,她的父母就先后去世了,自那以后就跟著舅舅。懂事的楊麗梅早早把“考進華坪女高”當作努力目標——除了為實現“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也有很現實的考慮,華坪女高為所有像她一樣來自偏遠山區的學生免去了包括學費、住宿費在內的諸多費用,在這裡讀書,可以減輕舅舅的負擔。

  楊麗梅剛邁進校門,放好行李,就見到了在校園裡迎接一批批報到學生的校長張桂梅。這段刷遍全網的對話感動了很多人:“家裡給了你多少生活費?”“如果生活費不夠你跟我說,其他同學吃什麼你就吃什麼”“不用喊我張校長,喊我張老師就行”“到女高來了,啥都不怕!”聽到張老師這些話,楊麗梅再也忍不住眼淚,她覺得張老師好像能看懂自己磕磕絆絆的堅持,和堅持背后隱藏的不安。“沒想到,張老師對我們每個學生都這麼了解”。

  這種了解,是張桂梅走了很多路的結果。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困難,是張桂梅從教多年來的習慣。早在2008年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入學時,她就讓學生們每個人寫一張小紙條,簡要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每年寒暑假,她還要利用假期,挨家挨戶到高三學生家中家訪。她說,華坪女高的學生大多來自山區,家庭條件普遍較差,“我通過家訪才能了解、解決學生家庭的困難,讓她們專心學習,沒有后顧之憂。”自2008年華坪女高成立以來,張桂梅家訪已超過1600戶,行程11萬多公裡。

  這種體貼,是一個堅守在大山的校長對最弱小者最大利益的關懷。大山裡的女孩,本來就是弱者,而像楊麗梅這樣失去雙親的孤兒,又是弱小者中最弱者,不去拉她們一把,不給她們“到女高來了,啥都不怕”的信心,不給她們讀書改變命運的微弱信念點一束光,她們很容易就滑落到平庸的溝壑中,跌入更弱的境地。對一般人來說,開學是從無憂的假期生活進入無憂的學校生活,而對於楊麗梅這樣的孩子來說,是過一道艱難的心理關和生活關:能不能被學校接納,很少的生活費能維持多久,會不會受到同學的歧視,自尊心會不會受到傷害。關心那些最弱小最無力的孩子,在溫柔的體貼中給了她們自信,讓她們邁過開學關迅速融入學校生活,人們這就心安了。

  想起前段時間媒體討論的一個話題,對於有些地方引發爭議的“新生入學,學校收集家長職務信息”,相關地方稱“正研究取消”。確實應該取消,為什麼要家長職務信息呢?跟孩子上學有什麼關系,隻會引發讓孩子產生身份焦慮、讓公眾不舒服的聯想。如果真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從而去幫扶,為什麼不能像張桂梅校長那樣體貼孩子的困境,以尊重孩子、不讓孩子產生身份區隔感的無聲方式去了解。這需要老師承擔更多的責任,如張桂梅那樣,細致入微地體會那些最弱小者的最大利益,看到她們隱藏的不安和脆弱。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