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單位的團建活動為何不受年輕人喜歡
近日,#年輕人為什麼反感團建#登上微博話題熱搜榜。在該話題下,一名網友發起的“你反感團建嗎?”的投票,吸引了3.6萬人參與,其中有3.2萬人選擇“反感”。
“團建”,通常指單位為了提升團隊溝通能力、協作能力、控制能力,實現業績最大化而開展的“團隊建設”活動。為何單位費錢費力、精心組織的集體活動,非但沒得到年輕員工的青睞和肯定,反而被不少人“吐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為此採訪了10多個職場青年,聽聽他們內心的想法。
有些團建約等於變相加班
對於26歲的韓蕾來說,團建意味著需要擠出休息時間來完成日常的工作。韓蕾在廣州一家自媒體公司上班,每天要一個人完成撰寫微信公眾號文章、排版、統計后台數據等工作。
“團建不是聚餐就是跑步、爬山。”韓蕾有些厭倦這種老套的團建模式。今年4月,韓蕾剛接種完新冠疫苗,公司通知團建日活動是萬米長跑,不喜歡運動的她卻不得不咬牙參加。
萬米長跑當天,韓蕾和一個女同事一起結伴走完全程。結束后,她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公司,開始搜集素材,編輯微信公眾號。一切准備就緒,韓蕾把第二天要發布的文章設置好預發布時間,一看表已經是22時。
在“加班風”愈演愈烈的如今,一些不合理的團建活動讓“打工青年”感覺休息時間被擠佔。不少團建活動安排在周末,讓平時難得睡個懶覺的年輕人不得不在休息日拖著疲憊的身軀出門參加活動,甚至因為路途遙遠,比平時上班起得還早。
一般來說,團建是作為公司福利而存在的。企業管理者重視團建,是希望借此提升員工的“敬業度”和“團隊精神”。
李亮是一家小型網絡科技公司的老板,他認為作為公司領導,帶著員工進行團建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也有利於加強員工的向心力。
但由於公司業務繁忙,為了不耽誤工作進度,李亮大多會選在晚上下班后邀請員工進行團建聚餐。對於這樣的安排,員工也有質疑,“公司裡已經成家的同事比較多,下班后都想回家照顧家人,每次出來聚餐大家因為時間所限都難以盡興。”
李亮說,對於這種讓年輕員工苦惱的團建,如果拒絕的話,往往要背負比工作日請假更重的心理負擔,諸如不合群、不具備群體意識、格局小,甚至有離職心思等。
過時的團建內容設計成“槽點”
除了佔用休息時間外,一些過時的團建內容也是年輕人吐槽的“槽點”。
在廣州一家日化用品公司上班的王佳說,工作3年來,公司差不多每半年會舉行一次團建,“雖然單位出錢讓大家放鬆挺不錯,但有時候像老年旅游團,太乏味了。”
王佳是一個旅行達人,她平時特別喜歡旅游,因此她對公司團建選擇的項目也比較挑剔。王佳還記得,有一次公司團建去廣州周邊摘葡萄,“天氣實在太熱了,還在大棚裡,像蒸桑拿。”她覺得這類團建活動在策劃時,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設計不太合理。
相比於戶外活動式團建,聚餐式團建是目前較為普遍的一種團建方式。在上海工作半年后,趙帆總結了八字真言應對聚餐式團建的尷尬局面,“面帶微笑,默默吃飯”。
“每次吃飯大家都在尬聊,拋出一個話題后很快就冷場了,全程都要依靠領導來帶氣氛。”趙帆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每次團建時,總是由領導來主導流程,全程指派每一個人該干什麼,員工的決策權很少。
剛進公司時,趙帆也曾提議團建時選擇當下年輕人喜愛的劇本殺等方式,然而不少老員工告訴她,部門領導平時比較嚴肅古板,選擇以吃飯喝酒的方式進行團建成為部門成員的一種默契。
資深從業者董克上已經做團建教練16年,在從業過程中,他也發現有一些年輕人不喜歡團建,甚至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團建是老板的一廂情願,人事的滿腹抱怨,員工的不情不願。
董克上覺得年輕人反感團建的原因在於,現在的年輕人都比較有個性,不喜歡在團建過程中被灌輸所謂的心靈雞湯。因此他在設計團建活動時,會充分了解單位員工的年齡結構、興趣愛好、身體素質等信息,設計最適合大部分學員的團建方式,做帶隊教練時也盡量尊重每個學員的要求。
有趣才是團建的靈魂
“談建興嘆”“聞建即躲”等現象的出現,讓一些單位的“團建”成為雞肋活動,領導象征性地搞,員工硬著頭皮上。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大部分年輕人其實不反對“團建”,反對的是管理上的形式主義、表面化、簡單化,更多年輕人期盼參加真正以員工需求為中心的團建活動。
“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公司帶著員工團建玩兒劇本殺、密室逃脫就很羨慕,既能增進感情聯系,又不會覺得拘束。”王佳表示,相比於吃飯、喝酒、爬山,她更希望領導能選擇年輕化一點的團建方式。
董克上經常到全國各地組織團建活動,最近他要到騰格裡沙漠組織沙漠越野挑戰賽。董克上介紹,團建近幾年尤其受到關注,現在團建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包括運動會、家庭日、野外擴展、戶外漂流等,不單單只是燒烤、聚會,而是更注重參與者的體驗度和個人感受。
董克上觀察到,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很多單位的團建理念比較先進,公司看重員工的幸福感和參與度,也願意花錢請專業人士設計團建活動。反之有一些地方的企業在團建中過於強調公司的領導力,用喊口號的方式搞團建,而忽略了參與者本身的感受,甚至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組織活動,“這無疑會讓很多年輕人難以接受”。
就團建行業而言,董克上了解到有些團建教練培訓兩三年就開始帶隊,他認為團建教練水平良莠不齊,也可能導致團建遭人詬病。而一個有經驗的團建教練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養、應急救援知識,還要能歌善舞,聲音有穿透力、感染力。
中鐵四川生態城投資有限公司的張靜思認為,對於青年員工來講,企業組織團建活動有利於青年提高自身的能力與素質,是助力青年成長的舉措之一。如何利用團建滿足青年員工需求,是目前企業面臨的問題。可以從經濟提升需求、工作歸屬感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實現自我發展需求四個方面來策劃團建活動的內容,讓青年員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讓老員工爬上爬下,讓年輕人坐在會議室裡聽領導沒完沒了地講話,這樣的團建能成功地得罪全公司的員工。”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張威曾撰文《團建:走心才能上演一出好戲》,在他看來“有趣才是團建的靈魂,想做好團建需要費一番心思”。
張威認為,為了活動而活動的團建項目很難堅持下去。對於人力資源負責人來說,想要組織一次讓老板、員工都滿意的團建活動,需要考慮時機和目的性,不僅員工要擁有適當的選擇權,形式更要順應人心。
“一般而言,一個季度一次團建最易為員工所接受。此外,在團隊發展的關鍵節點組織團建也是不錯的選擇。”張威表示,一次成功的團建還要考慮員工的參與度和意願,“新入職的應屆畢業生充滿活力與激情,更適合一些具有競爭性且需要體力的運動項目。而相對穩定的團隊,成員多為老員工,可能戶外露天聚會,或者在風景優美的景區安排內容更適合”。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韓蕾、李亮、王佳、趙帆為化名)(見習記者 韓榮 記者 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