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大教授耄耋之年談師德:身教遠勝於言教

2021年05月18日18:4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何淼)“德不是用話說出來的,而是用行為表達出來的”“務求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楷模也,所以師的身教遠勝於言教”,已經87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老先生日前在敬德書院春季論壇上談到傳統文化與師德修養師風建設時這樣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身教遠勝於言教

樓宇烈認為“傳統文化與師德修養”是常學常新,永遠都值得討論的。所有關於“德”的問題指的就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問題。務求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楷模也,作為一個榜樣,所以師的身教遠勝於言教。德不是用話說出來的,而是用行為表達出來的。

“老師怎麼做學生就怎麼跟著學,這就是無聲無息的身教。”樓宇烈特別提到,父母在家裡是師,也是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深刻地影響到孩子。社會上的公眾人物也是師,一舉一動影響著全體社會人。再廣泛地講,可以說人人都是師,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師者的標准要既體現老師的品德,又能廣泛涵蓋做人的德性,這就是最根本、最基礎的人類文明的體現。一個文明的社會就是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守本分,按照自己的身份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中華傳統文化講教化,就是讓大家都懂得做人的道理。樓宇烈這樣詮釋他對師者的理解。

師者傳為人之道,授為學之方,解偏蔽之惑

樓宇烈表示,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其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傳授學生為人之道,核心是一個“誠”字。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說的就是做人要誠實、待人要誠信,要對先賢、祖先和師長有敬畏之心,沒有敬畏心做人就沒有底線了。這也是“為人師”的核心,老師應該用誠、敬二字教育學生。

授業包括什麼?樓宇烈認為,不光是講知識,還要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進而去運用知識。知識是固定的,智慧卻是變動的,通過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才能讓一個人具有智慧,這也是為學之方。通過具體知識的傳授,根本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方法。

“解什麼惑?偏蔽之惑。”樓宇烈指出,人的認知都會有片面性,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充分發揮老師的作用,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明確理想和現實的區別。

“為人師者,應該傳為人之道,授為學之方,解偏蔽之惑。”樓宇烈這樣總結,隻有把做人最基本的德行做好了,師者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要從傳統文化汲取養料,結合具體工作實際,把師風、師德建設得更好,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習俗,要讓人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讓整個社會和諧地向前發展。

(責編:溫璐、秦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