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如何徹底消除校園貸的隱患

方旭
2021年05月11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徹底消除校園貸的隱患

嚴格意義上的“校園貸”市場上有五類: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平台提供的信貸服務﹔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優分期等,部分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P2P貸款平台(網貸平台)產品﹔線下私貸﹔銀行機構面向大學生提供的校園產品等。

大學生為什麼要借貸?超前高消費的物質誘惑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國財經素養協同創新中心以24個省市幾十所高校的2979份大學生關於校園貸的問卷作為樣本,這些樣本分散於各省會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含香港1份),覆蓋東中西部和雙一流本科、普通本科、高職等不同類型高校。結果顯示,通過網站推廣得知校園貸信息的達到23.8%。參與過校園貸的學生比例達到4.13%。學生貸來的錢用來網游賭博、購物高消費、談戀愛的支出比重分別為5.71%、39.68%、2.89%,其中用於超前高消費佔比最高。

龐大的大學生群體,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需求,校園金融成了各路資金競相爭奪的一塊肥肉,但是整體上亂象叢生,危害極其嚴重。“名校貸”會收取逾期未還金額的0.5%/天作為違約金,“趣分期”則要收取貸款金額的1%/天。還有少數小貸公司會收取貸款金額7%至8%作為違約金。某高校一位學工處的工作人員說,“這種情況非常普遍,這種收取違約金和利息的情況已經是非常典型的高利貸了”。

調研顯示,面對校園貸無力償還時,學生選擇採用辦法的排序依次是:法律手段、報告學校、向家長要錢、勤工儉學、其他、借新債還舊債。這和實際的選擇順序有出入。說明大多數學生理性上是想採用法律維權,但面對非理性的消費和后果,又想通過新舊債的轉換來拖延。

“校園貸”初期宣傳中常用“零首付”騙取學生信任,約定利息計入本金提前扣除或轉賬后立即返還,同時簽訂虛高借款合同,制造銀行流水,接著誘導和單方面制造學生違約,一旦逾期之后,就開始按天算利息,利滾利,越滾越大。貸款逾期后,學生被迫“以貸養貸”,一環套一環,環環相套,直至掉入網貸陷阱。調查還顯示,在不良貸的催收方式中,限制人身自由和黑社會性質的催收分別達到了44.95%和53.58%。

目前,不良校園貸成過街老鼠,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對此嚴防嚴治,但仍然要嚴防部分校園貸平台改頭換面,或借助科技公司名義,或以貸款購物方式,或發展學生下線進行逐級斂財,通過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精准營銷,換個馬甲繼續禍害大學生。一些小額貸款公司推出“套路貸”,“裸條貸”“培訓貸”“回租貸”“手機貸”“整容貸”“求職貸”“創業貸”等五花八門,本質仍是不良“校園貸”變種。

徹底消除校園貸的隱患,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正確的引導大學生。調查中顯示,認為陷入“校園貸”原因有認知能力差、自制力差、監管滯后、財經教育缺失的綜合評分分別為4.79、4.64、3.08、2.68分,排在第一位的認知能力差是大學對自我的金融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分辨能力差的感受,自制力差說明大學生對生活消費計劃不足,攀比消費情形下產生了價值觀的扭曲,背后是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和財經素養教育的缺位。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與人生觀,做好財務收支計劃,提高金融辨識能力和財經風險控制意識,學會敬畏金融市場,開展征信教育,掃除不良“校園貸”存在的土壤。

其次需要嚴刑峻法。監管要嚴,打擊處罰要狠。非法校園貸之所以鋌而走險,緣由就在於社會防范體系不嚴,違法違規成本過低。中國財經素養協同創新中心調查顯示,在談到如何消滅校園的問題時,“國家要出台嚴厲政策、職能部門要嚴格管理”等兩條建議赫然擺在第一、第二位。

再次,需要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和消費金融制度。建立以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等為主體的資助政策體系﹔制訂基於輔助學業完成的額度可控的消費貸款制度,創新針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服務渠道,把大學生金融服務工作當作銀校合作的大事來抓,精准滿足大學生合理的消費信貸需求。(作者系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溫璐、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