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課后服務與學生、家長、教師的需求之間仍存“縫隙”

“官方帶娃”為何叫好難叫座

2021年04月26日08:3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官方帶娃”為何叫好難叫座

課后“三點半”問題由來已久。下午3點半之前,孩子在校學習,責任在學校﹔3點半之后,孩子在家生活,責任在家長。但是,由於作息時間的不匹配,很多家長沒有辦法接孩子,不少家長不得已把孩子送進了各種托管班和課外輔導班。同時,大批的孩子走出學校門進入培訓班的門,又造成了“提前學”“負擔重”“傳遞焦慮”等更多的問題。

近些年,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方案。深圳市曾經於2015年起在320所學校開展過課后延時的試點工作,2018年北京市提出在全市義務教育學段提供3點半后全覆蓋的課后服務……

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后,各地又了更多做法和舉措,紛紛推出“官方帶娃”的各種探索。教育部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全國已有30個省份出台了中小學課后服務政策,36個大中城市(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5個計劃單列市)66.2%的小學、56.4%的初中開展了課后服務,43.2%的小學生、33.7%的初中生自願參加了課后服務。而隨著“雙減”問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后,越來越多延后放學的舉措在各地展開。

但是,自相關政策開始出現,就一直伴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些家長舉雙手贊成,大呼“及時”,一些家長卻不買賬。同時,不少中小學生教師也表示,如今教學工作已經十分繁重,在此基礎上增加課后托管的工作內容,無疑是“雪上加霜”。

“官方帶娃”如何叫好難叫座?為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老師和專家,試圖找到答案。

家長的需求始於看管,但絕不止於看管

2月底,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

3月中旬,楊清就收到了女兒所在小學的一份通知。

“政策落實的真快啊!”楊清的女兒在北京一所公立小學就讀一年級。楊清收到的通知寫到,學校將進行自願報名的課后托管,報名托管可以5點半接孩子,托管的內容包括詩詞賞析、繪畫、音樂、閱讀、書法等內容。

楊清和愛人都是上班族,家中沒有老人幫忙接送孩子,女兒每天放學后原本是要去校外的托管機構。收到這一消息,楊清非常高興,直接報名了每周兩天的課后托管,打算“試試水”。“學校托管服務的安全性肯定沒問題,5點半放學,我們就可以直接接孩子了。”

然而兩周以后,興奮的心情沒有了,楊清打算退掉學校的課后托管。

“盡管學校有了托管,但是,很多讀、背等‘軟性’的作業仍然要等到晚上回家才能做,在學校裡,是沒有課后作業輔導服務的。”楊清說,“在學校托管的那兩天,回家跟‘打仗’一樣,要折騰到晚上9點多才能完成作業睡覺。”

楊清表示,在校外的托管班,有專門的老師輔導這些內容,晚上回家以后孩子就輕鬆多了。

不僅如此,學校下午的托管沒有“加餐”服務。楊清記得第一次5點半從學校接孩子時,孩子“哀嚎”自己餓得不行了。而且,在學校托管的兩天裡,孩子隻能留在教室裡,不能像在校外托管一樣去戶外活動。

“后來我去接孩子,旁邊和我一樣試驗了兩周的學生家長都說不去了。我的理由是浪費了時間,晚上還要讓孩子‘加班’,其他的家長多是覺得可以把孩子接回來,上更重要的課外班。”楊清說。

“當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習的時候,我家的孩子卻在玩剪紙、做手工。”和楊清一樣,孫佳也打算不報學校的托管了。

“雖然要求解決3點半問題的呼聲很高,但是我們班裡報名的人不到四分之一。作為家長,一方面我們覺得學校的課后托管太死板,一般還是坐在教室裡﹔另一方面,外面的課外班比學校托管的內容要有用得多。”孫佳說。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1605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9%的受訪家長期待落實好學生課后服務。家長所說的“期待落實好”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期待“落實”,一層是期待“好”。

家長們對課后服務的需求始於看管,但絕不止於看管。

來自遼寧盤錦的小學生家長鄭陽已經參加了兩學期的學校課后托管服務。“以前學校沒提供課后服務的時候,我們沒有條件及時接孩子,就會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但是我還是更傾向於學校的課后服務,在輔導孩子上,學校的專業性更強。而且,我們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了。另外,在學校,孩子們可以跟同學和老師有更多相處的時間,對孩子適應集體生活有好處。”

在鄭陽看來,盡管學校的課后服務已經做得不錯了,還仍有改進空間,比如,與校外培訓機構相比,學校的興趣課專業性不強,課程設置的種類和內容有些局限。

另外,鄭陽認為,學校的服務可以再人性化一些。“例如,在放學時間上,我們學校可以選的兩個時間點是5點和5點半,但是要求大家最終統一一個時間。雙職工家庭更希望5點半或6點接孩子,但最后還是統一成5點了,是不是可以更彈性一些?”

鄭陽所期待的也正是專家所擔心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按照主管部門的規定,現在學生早上進校的時間要向后延了,放學的時間也往后延,這與一部分家長的作息時間相一致了,這個“一部分”主要是那些在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工作的家長,但是,“有些打工的家長需要早晨7點就把孩子送走,之前可以送到學校,那麼現在學校推遲進校時間,你讓這樣的孩子待在哪裡呢?”

“一定要讓每個地方、每所學校採取符合本地區、本學校實際情況的措施,不能一刀切。”儲朝暉說。

不止“朝八晚六”,教師也是普通人

有些家長不買賬,不少老師也有質疑的聲音。

“從某種意義上說,盡管學校托管減輕了家長負擔,但實際並沒有真正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尤其是對於低年級孩子而言,從早8點到晚6點,包括午托都呆在學校裡,放學還要值日,有些孩子家遠,晚上到家都已經7點多了。”深圳的一位小學老師黃翔說。

與學生相比,老師在學校的時間要更長。

一位在小學低年級擔任班主任的老師說,每個班主任對自己班的學生都有很深的感情,即使課后服務時間裡沒有自己的課,“隻要學生在,自己就會惦記著。”這位老師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比如今天不是我負責的自習,但我也會時不時去教室走動一下,看看孩子們學習的狀態,或者隨時答疑等”。

教師這個職業需要不斷進行知識輸入和更新,也需要不斷提升教學技能,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一個最起碼的時間保証。“現在我每天工作時間基本都要12小時,非常疲憊。這個職業賦予我們很多責任和義務,但首先我們是普通人,三餐四季,平平凡凡。現在延長了工作時間,增加了工作負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終影響的很有可能是教學質量。”黃翔說。

另外,還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忽視:很多老師同時也是家長,他們留在學校輔導學生,自己的孩子怎麼辦?

張月在北京當小學教師,丈夫是醫生,他們有一個即將中考的孩子。“以前雖然下班也不早,但是一般晚上7點總能讓孩子吃上飯。孩子今年初三了,壓力大,有時還能幫她疏解一下,哪怕只是聊天。現在,到家就八九點了,別說聊天,一家人基本很難一起吃晚飯。孩子爸爸加班,我回家很晚,孩子的晚飯有時候是外賣,有時候隨便湊合一下。看著孩子瘦瘦的小臉,真覺得挺愧疚的。”張月說。

不少專家表示,學校對學生在校期間有看護的責任,但不能損失學校的教學功能,尤其是不能在難以保障教師備課、休息的情況下,延長學校對學生的看護時間。

專家:孩子不能隻在兩點一線的空間裡生活

即使課程單一、接送學生時間不靈活等問題得以解決,不少教育屆人士指出,中小學生長時間在學校,並不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

不少老師有更深入的思考。“孩子在學校完成作業,有老師隨時輔導是好事,但也要分情況。”江西南昌小學老師汪瑩說,有些孩子可能會養成拖拖拉拉的習慣,本來20分鐘可以完成的作業,孩子會覺得“反正可以待到6點”,就越寫越慢。“所以,即使孩子在學校留到6點,但是依然寫不完作業。”汪瑩說。

儲朝暉表示,現在人們還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覺得孩子隻能在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的空間裡生活。而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尤其是小學生對外界事物最為敏感,需要機會去感受自然、接觸社會。

“理想的狀況是,按照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學習時間應該隻佔學生整個學習時間的60%,剩下的40%的時間,應該由學生自己支配,讓他們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去學自己喜歡的內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儲朝暉說。

而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學生“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模式更加固化了,親子時間還減少了。

“親子交流相處時間減少,低年級孩子在校時間過長,容易疲憊或者厭學。”黃翔老師說,而且,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課后預習、復習等都是需要成人介入指導和監督的,“畢竟是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關鍵期,自習課顯然無法提供這樣充分的陪伴指導。”

現在不少地方為了減輕學生和家長的壓力,不僅推遲了到校時間,放學時間也一晚再晚,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可以延長至晚上7點。

儲朝暉認為,現在“唯分數論”的問題依然存在。隻要這個壓力存在,學生的學業負擔就很難減輕,家長也會千方百計給孩子報課外班。他建議,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關鍵的制度設計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減輕教師的負擔。至於課后服務等具體措施,可以讓家長、孩子和學校更靈活的處理。(記者 葉雨婷 樊未晨 張含瓊)

(文中老師和家長均為化名)

(責編:溫璐、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