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融合教育:特教老師培養不可忽視

2021年04月19日08:3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融合教育:特教老師培養不可忽視

  在天津市北辰區特需中心,教師周鵬程給患有自閉症的學生進行康復訓練。新華社記者 李然攝

  張喜連是天津市中慧未來幼兒園的院長,過去的一年,她招收過2名自閉症兒童入園與其他孩子一起接受融合教育,因為家長的反對,今年她決定取消這個試點班。

  所有特殊兒童都有權與同齡兒童一起在自然的普通環境中生活與學習,這樣的教育模式被稱為“融合教育”。2020年7月,天津市出台《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意見要求,到2020年年底,天津各區至少確定1至2所普通學校和1至2所幼兒園作為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試點學校、幼兒園。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現實的路並不平坦。

  “支持教師”不可或缺

  “教師是關鍵。”談到融合教育,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特殊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體育學院特殊教育教研室主任戚克敏說,大多數特殊兒童入讀普通學校后,總會遇到種種挑戰,需要專門的老師提供針對性幫助。不僅需要專業過關的授課教師,還需要負責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輔導、補救教學,對普通班教師和家長提供咨詢與支援服務的教師,他們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溝通的橋梁,這類教師被稱為融合教育支持教師(以下簡稱“支持教師”)。

  馮錫莉是天津市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也是自閉症兒童塵塵(化名)的支持教師。

  北辰區北倉小學五年級的課堂裡,塵塵正在與周圍的孩子聊天,看到每個路過的人都友好地微笑。

  幾年前,塵塵因患有自閉症被送到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經過幾年的教育干預,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有了較大的進步,評估后順利轉入北倉小學。馮錫莉也從塵塵的教學老師,變成了“影子老師”,陪著他一起到了北倉小學。

  第一天,塵塵和班主任潘老師都不太適應。“陌生的環境,讓塵塵不安。課堂上無意識的喊叫和突如其來的離座,讓課堂裡其他41名小朋友紛紛模仿,課堂秩序完全失控。”潘老師回憶。

  教室內是不知所措的潘老師,教室外站著同樣緊張的馮錫莉。她迅速地指導潘老師如何與塵塵交流,告訴班級中其他學生的“怪叫”對塵塵來說,就像打噴嚏,是他不可控制的正常行為。同時,她也安撫了適應新環境的塵塵。

  現在,已經5年級的塵塵有了自己的小伙伴,能正常參與課堂活動、考試測驗,成績也保持得不錯。

  塵塵是幸運的。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已有近40萬殘障兒童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有些支持教師一起陪伴就讀,如影隨形地跟隨需要特殊照顧的孩子。但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限於特教老師稀缺和經濟壓力,缺失支持教師的殘障兒童“隨班就讀”面臨巨大的挑戰。

  從教學到引導融入社會

  2017年,國務院出台《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提出“推廣融合教育,保障殘疾人進入普通幼兒園、學校接受教育”。在此之前,天津市北辰區被確定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試驗區之一。

  走進北辰區特殊教育服務中心,指導中心主任趙明珠長著一張娃娃臉。曾經,她是天津市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現在,她從校長轉變為巡回指導老師(在特教中心工作的支持教師被稱作巡回指導教師)。

  趙明珠清晰地知道工作的重心是“融”。融什麼?怎麼融?趙明珠發現,特殊學生無論學習成績優秀與否,畢業后都很難融入社會。為此,她帶著十幾名教師,把目光從課堂轉向了社會。

  趙明珠介紹,特殊需求服務指導中心裡有轉介安置專家資源庫,為殘障兒童和家長提供各種指導和服務,目前對自閉症兒童的支持工作從學齡前一直延伸到就業,領域也從家校延伸到社區。這裡的特教老師都身兼二職,他們沒有固定的教室,有時候在特殊學校教課,更多的時候,他們陪著學生回家、去普通學校。他們不僅僅指導殘障學生如何應對社會,他們也指導健康人如何與殘障兒童相處。

  戚克敏介紹,學前階段的融合教育,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干預方案,對輕度自閉幼兒實施個別化教育,刺激特殊幼兒的身心發展,改善其感知運動、語言、社會交往等能力。同時,相比特殊教育機構,輕度自閉幼兒在接受融合教育的過程中能獲得更多來自同伴的支持。

  趙明珠與戚克敏的觀點一致。天津市北辰區特殊教育服務中心推行學齡前融合教育,探索出自閉症親子園、特教學校幼兒園(普通班、實驗班)、融合幼兒園、獨立就近入園(或銜接普通小學)幾種安置方案,滿足不同程度自閉症兒童的需求。北辰區特殊需求服務指導中心會對融合幼兒園中自閉症幼兒所在班級的教師進行培訓,並做好工作考核,以此保証需要特殊支持的自閉症幼兒所在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接納性。

  據統計,北辰區北倉小學附屬幼兒園接納的40余名自閉症兒童中,有超過90%可以升入普通小學,近一半兒童可以與普通兒童共同生活學習。

  培養合格的特殊教師隊伍

  戚克敏與天津東麗明強特殊學校承擔教育部“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的實驗項目,一年裡走訪了126家殘疾兒童家庭,發現能接受教育的隻有48戶,其他還需要經濟支持、醫療康復支持以及家長的心理健康支持。家長不能及時接納、正確對待,往往會給殘疾兒童正常成長帶來巨大阻礙。

  無論是陪伴塵塵進入普通小學的馮錫莉還是送教上門的戚克敏,她們很多精力都用在指導家長、同學、鄰居如何與殘疾兒童溝通相處上。

  張喜連去社會上考察了一些盈利的針對自閉兒童的康復教育機構。她看到,有些自閉症康復機構的老師用薯片“誘惑”著自閉症孩子遵守秩序,她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對孩子是正激勵。

  引導特殊兒童融入社會,擁有合格的、充足的特教老師隊伍是比錢更關鍵的問題。

  戚克敏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特殊教育學校2192所,全國已有殘疾人康復機構9775個,康復機構專業技術人員19萬人,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康復從業人員與機構數量極速上升。但另一方面,大量機構的創建時間比較短,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尤其民辦機構普遍面臨專業師資數量不足且流動性大、學歷偏低等問題。提高特教教師及康復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是特殊教育學校及康復機構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特殊兒童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和康復服務的必要條件。”

  怎樣才是合格的特教教師?戚克敏認為,合格的特教老師首先要尊重並理解特殊兒童,掌握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發展階段特點與成長規律﹔其次要能理解並執行我國特殊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國內外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與理論動態﹔另外還應具備從事特殊教育實踐教學、管理、康復和服務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夠順利與特殊教育需要人群溝通並進行相應的社區、家庭服務。

  天津市體育學院創建特殊教育專業,看上去有點“不務正業”。但該校校長吉承恕介紹,天津體育學院曾經培養殘奧會運動員,校園無障礙設施相對完備,師生有健康對待身障人士的態度,學校有教育輔導身障運動員的經驗和基礎,將其擴展到特殊教育事業中,對學院發揮固有優勢,推動交叉學科發展有積極意義。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副會長鄧猛教授呼吁,在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師培養課程體系中,應該系統、廣泛地開設特殊教育知識或學科專業知識的選修課和必修課。各級師范院校、教師培養機構的職前職后教師教育以及各級教育相關的學位、學歷教育中應明確包含特殊教育課程模塊,將特教知識系統地納入普教教師培養與教師資格考核制度中來,使之成為教師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必修課程。

   (本報記者 劉 茜 陳建強 本報通訊員 楊盛嵐)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