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從社會“大課堂” 到教育“新環境” 催生育人“新動能”

社會實踐,走出去大有天地

李奕
2021年04月13日08:2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社會實踐,走出去大有天地

“我意識到,隻有親身經歷、親自去調研,才能把問題的根源挖掘出來,才不會淪為空談”,“這次觀摩活動讓課本裡一行行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這是在線觀摩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后,幾位中學生的肺腑之言。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教育的資源觀該怎樣拓展,教育的環境觀該怎樣優化和聯動,來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最終服務學生的成長?“模擬法庭”“模擬政協”等教育實踐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立足新發展階段,教育要形成新的資源環境觀。網絡時代,傳統意義上封閉的學校、教室、課堂已經越來越制約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培養。突如其來的疫情帶給我們更深入的思考,原有的教育治理能力過於局限於學校內部、體制內部。隨著社會實踐的推進,特別是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線上、線下、多場景、多業態,跨越班級、年級和地域,融合學科、攜手新伙伴。學生看到的、學習到的、感受到的,遠比傳統意義上教室中、課堂上的多,教育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教育走向融合、走向真實的生活成為一種趨勢。在“模擬政協”活動中,政協委員成為“輔導教師”,“一對一”甚至“多對一”輔導學生從提出模擬提案,指導學生優化修改,到被帶上政協會議討論成為議題,這些涵蓋最優秀的專家代表、行業領軍人物等的政協委員們成為了教育的“新資源”。在“觀摩政協討論”環節中,學生們看到分組中委員們討論議題爭得面紅耳赤,觀點鮮明,不僅感受到現場熱烈的氛圍,更學到了責任感和社會擔當﹔提案內容涉醫療、城市管理、環境、氣候、交通各領域,這些又恰是對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各個學科知識和方法的最鮮活真實的應用,在這裡,孩子們感受到的已不再是“模擬”,而是真實環境下的真實問題,這就是教育的“新場景”,就是所謂的基於真實問題和場景的環境育人、活動育人。

教育新發展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內外部環境條件和多種教育要素的改變,這既有學校的變化,也有教師和學生教與學方式的改變,教育要形成新的資源環境觀,就是要基於學生成長需求,綜合考慮學生個體、家庭環境、教師專長以及社會資源等各方面影響因素,構建適合學生成長的貫通性育人活動,從而實現真實、有用、高質量的學習。

樹立新發展理念,要注重發揮教育主體主動性。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差,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差,學的知識繁、難、偏、舊,跟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得不緊密,是教育教學一直存在的痼疾頑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出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准、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7項任務,對於教師授課、考試命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學校、教師轉變理念,更加關注教育的主體——學生的主動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模擬政協”等實踐活動正是在這一理念的驅動下,努力為孩子提供激發探索興趣和好奇心的機制,不僅產生興趣,還能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去找到途徑,解決問題。在教師和政協委員的輔導下,學生從觀摩、思考切入,找到感興趣的點,然后釋放給他自主想象和探索的權限,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內生動力”,這恰恰是傳統教學中沒有的“新動能”。同學們說“觀摩政協,讓我有了一種思維習慣,也有了一種新的學習狀態,數學、語文、物理、英語、歷史等等不再是靜靜的課本知識,而是活躍跳動的思維工具和研究手段。”……2020年疫情期間,北京市幾名初中生發起“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目前已經收到2萬余封書信,寫信主題從寫給疫情期間無法見面的老師和同學,寫給親人和自己,到寫給歷史、寫給時代英雄、寫給未來的城市、未來的國家、未來的世界,並作為政協提案,被帶到了北京市和全國兩會,成為建黨百年主題教育活動之一。這個活動的緣起,就是一名初中生的一個“金點子”,在老師、家長、同學、朋友的鼓勵支持下,主動查閱資料、主動調研實踐、主動設法推進,讓提筆寫信成為社會風尚,這個過程中,沒人逼迫,沒人留作業提要求,有的只是引導、服務和支持,學生們體驗到真實的成就感和社會反響,也就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長的價值。

教育的新發展理念就是在目標、途徑、方法等方面不斷優化、與時俱進,其中,教師、學生發展的動力問題是關鍵,將城市發展中的問題、某些社會現象、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等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價值的選擇、判斷和加工再造,再引入到教育教學中,賦能教育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不再只是死記硬背,更多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國家和世界,努力去思考,自覺擔當作為。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推動建設教育命運共同體。新發展階段,立足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僅僅依靠課堂教育、學校資源、教育系統力量遠遠不夠,走出校園圍牆,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穿越多種邊界,集納一切有益的要素,服務孩子的成長,並致力於教師、家長、孩子乃至更廣大群體的共成長,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十二中聯合學校總校校長李有毅提交了一份《保護科學家故居,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提案,其素材來自三位中小學生,他們都是北京青少年“模擬政協”的“小雛鷹”。這份提案源於孩子們在一次和家長的旅行中發現科學家故居保護堪憂,爸爸媽媽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表達出來,學校老師引導他們,不僅把在學習中指導的科學家精神的融入,更啟發他們萌生了建言想法。他們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考察和科學家訪談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雛鷹建言,進一步形成了一份“模擬提案”。提案引起北京市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趙曉光的關注,在經過她的細致指導和建議,這份“模擬提案”被修改形成正式提案后在政協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提交並正式立案。李有毅校長也大力支持、全程指導相關主題的模擬提案,最終將《保護科學家故居,弘揚科學家精神》模擬提案作為素材帶上全國兩會。在這份正式提案形成的背后,正是家庭、學校、全社會的鼓勵和推動,在“模擬政協”教育實踐中,政協委員既有科學家,大學教授,也有政府官員,還有企業和行業精英,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孩子提供服務……隨著政協委員參與范圍和參與方式的變化,教育的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與師生家長、學校乃至社會各行各業在無形中形成一種綜合的教育供給,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強大合力。

教育的新發展格局在於促進孩子成長暢通無阻,在其生活、學習、實踐的各個環節構建連貫持續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形成良性教育生態,形成教育命運共同體。

(作者:李 奕,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