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獻身,從高校講台到鄉村扶貧

——追記合肥學院駐村第一書記朱世群

2021年04月13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獻身,從高校講台到鄉村扶貧

簡陋的宿舍、簡陋的桌面、一摞工作筆記、一摞扶貧台賬……這是朱世群定格在工作崗位上最后的遺物。

4月2日,還有一周,合肥學院教師朱世群就將結束3年的駐村扶貧工作,重新回到原來的崗位。因為積勞成疾,他卻倒在淮北平原的春天裡,生命定格在42歲。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願做一個農民兒子該做的事。”從農村到都市,再從都市到農村,他在講台上書寫著知識,在大地上書寫著初心和擔當。

為初心,他甘願再當一回農民

“朱書記是個好人,他像家人一樣幫我解決問題。”噩耗傳來,泗縣瓦坊鎮陡張村村民朱曉飛泣不成聲。朱曉飛因右手殘疾不能干重體力活,一直跟著父親放羊。朱世群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后,積極協調合肥學院生態養殖幫扶資金,購置繁殖力強、抗病力強、出肉多的波爾山羊交給朱曉飛喂養,並簽訂合同,由合肥學院組織教職工以高於市場價進行捐購。現在,朱曉飛養了近80隻羊,成為村裡趕著扶貧羊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1996年,朱世群以優異成績考入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五河縣那個村庄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1999年3月朱世群加入中國共產黨。2000年進入合肥學院工作,先后擔任合肥學院中文系團總支書記、中文系學工辦主任、學生黨支部書記、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副處級組織員等職務。他先后獲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輔導員、就業工作先進個人、優秀指導老師等稱號。

201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遴選駐村扶貧工作隊的通知下來,得知朱世群報名的消息,家人沉默了。此時,他的孩子才9歲,平時接送、輔導、吃穿住行均需大人照料,周末還要輾轉於各個輔導班。妻子身患糖尿病,母親常年患有慢性病,怎麼辦?

“我本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願意去做一個農民兒子該做的事。”朱世群耐心說服家人和單位領導、同事,被選派至泗縣瓦坊鎮陡張村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告別三尺講台,回到他牽挂的鄉村,告別都市的繁華,他選擇了和泥土一樣的質朴。

陡張村包含17個自然村,共有2000多戶近8000人,是泗縣人口最多的村。從此,從村級發展的五年規劃到修路建橋,從村庄整體規建到准確統計每家每戶半分地的補償,朱世群把精力投入到村裡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戶。

為扶貧,他把自己練成了活地圖

起初,陡張村對於朱世群來說只是一個陌生的北方村庄名字,很快,這裡已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黑T恤,老布鞋,黝黑的皮膚,消瘦的身軀,從高校教師變身第一書記,村民們眼裡的朱世群非常接地氣,和普通農民沒什麼兩樣。

朱世群起早貪黑實地走訪,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戶下。翻開他的工作日志,村民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措施、意見建議,每一頁都記得密密麻麻。駐村不到3個月,他便熟悉了村情民情,對全村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如數家珍。幫農戶修手機,調試網絡,裝電腦,給貧困戶孩子輔導作業……在村民眼裡,朱世群是全才,更是活地圖。雨季,田地被淹,朱世群扛起鐵锨就去挖溝排澇。農忙,朱世群跑到年老體弱的農戶家,幫助他們搬運糧食。

陡張村原有247戶貧困戶,“有的家庭經濟狀況好一些,自力更生能力較強,幫扶效果很明顯﹔還有的家庭條件復雜一些,就需要多做工作才能實現穩定脫貧。”朱世群說。

3年來,朱世群先后為願意養殖的侯生祥制定圈養家兔計劃,為樂意種植的張步華申請黑花生種植項目,為大侯庄身患腦癱的侯娜娜聯系壹基金“海洋天堂”項目……駐村扶貧期間,他共落實到戶扶貧資金近1200萬元,確保全村247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在朱世群的協調下,合肥學院每年都選派藝術設計專業專家赴泗縣實地調查當地的農產品,結合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普通貧困戶和群眾的銷售願望,對不同的農產品進行包裝項目設計,通過專業的包裝設計等營銷措施,陡張村農產品銷售量增加6%至29%。

貧困戶脫貧只是底線,帶領全村致富才是目標。致富帶頭人郭杰在村裡租了30畝地,建設17個大棚,准備搞西瓜種植,但因為缺少技術、缺少銷路,一直底氣不足。朱世群知道后,一邊聯系縣、鎮農技工作人員,為郭杰提供“一對一”技術指導﹔一邊協調學校食堂,拓寬西瓜銷售渠道。“感謝朱書記幫助解決技術和銷售難題。我這一年不但能掙30多萬元,還帶動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郭杰說。在朱世群的幫助下,陡張村共培養了致富能手13人,累計帶動6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學生,他甘願當一顆鋪路石

2017年,朱世群帶領幾位新聞學專業學生赴上海參加中國首屆公益微電影百校聯席研討會。“無論是做視頻還是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知道為何而做。”在前往上海的路上,朱世群對學生說。

研討會的第二天晚上,朱世群將學生們叫到一起,“真實是電影創作的生命”,朱世群告訴學生要從真人真事中汲取創作靈感。“那一次行程,收獲太大了,不僅開闊了視野,更從朱老師身上學到了嚴謹。”新聞專業學生疏童說。

2008年中國網絡視頻大賽一等獎,第四、第六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二等獎,2016年中國金風箏國際微電影節優秀作品獎,全國電影評論征文比賽二等獎,2017年全國十佳公益微電影,2019年第四屆“青春影像”全國大中學生原創視頻作品大賽中學組二等獎,安徽省大學生韓語演講大賽“金獎”……朱世群從教20年,這是他留給學生們最后的也是最寶貴的財富。

在同事眼裡,朱世群永遠是一個大忙人,除了兢兢業業完成日常工作,他把大量業余時間用於專業和相關新型學科理論學習研究,並運用到教學和學生管理教育中。他帶著學生出版文學刊物《阡陌》、組織中文系學生進行“中西合璧、異域華章”創作演出……

他曾說:“如果育人是我的責任,那我的任務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都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都有一個過硬的本領。”在他看來,高校工作者服務對象始終都是學生,熱愛、尊重、關心,一個要素都不能少,“關心學生是動力,熱愛學生是方向,尊重學生是方法”。學生們有事,朱世群總是第一個趕到﹔學生生活上有任何困難,他都會慷慨解囊相助。因此,他成為學生們心中的朱大哥。

2006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孫旭東創業遇到困難,朱世群幫助孫旭東成立安徽喜來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利用自己在專業方面的特長,從視頻制作、文化創意到公司運營管理,手把手地教,一步一步地帶。如今,該公司已成為中國微電影研究會合作單位。

為鄉村振興,他奮斗到生命的終點

“3月31日中午1點,我看到朱書記還沒吃午飯,在辦公室寫鄉村產業振興規劃。”陡張村黨總支書記位雲沒想到,朱世群伏案操勞的身影竟成了永久定格的最后畫面。

“爸爸平時很忙,因為他在農村當扶貧英雄,一個月隻能回來一兩次,有時候一次也回不來,他要去那裡三年,我上初中他才能回來見我。”朱世群讀小學的兒子在日記中寫道。

對於家庭和親人,朱世群虧欠太多。因為他把幾乎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他生長並熱愛著的農村。

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為了幫助村裡農產品銷售,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朱世群聯系合肥學院的食堂,提出“依托學校與泗縣的‘農校對接’平台,大力實施消費扶貧”的幫扶模式,由供應1.8萬名師生就餐的食堂,拿出40%的採購量優先採購陡張村及周邊鎮村農產品,實現農戶增收和學校食品安全保障的雙贏。

朱世群每年春季都會主持召開特色種養動員會,在對接學院消費需求的基礎上,為群眾制訂“訂單式”種養殖計劃。今年2月,朱世群還在積極對接學校,規劃黑塔鎮“界牌”大米的銷路。“脫貧致富的路子,工作隊都給俺們鋪好了。俺按照訂單,種了兩畝黑花生,養了6隻小羊羔,估摸著能收兩萬元哩!”貧困戶張步華說。

三年來,朱世群通過農校對接及訂單式消費扶貧模式,幫助農戶銷售蔬菜、畜禽等農產品107萬元,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陡張村現已建成現代種植農場400畝,引進培育了山羊、菊花、楊梅、金絲絞瓜、薄殼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級特色產業,扶持市級龍頭企業兩家,帶動300多名群眾就地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萬元。

脫貧攻堅圓滿收官后,朱世群仍然堅持吃住在村,站好最后一班崗。“回校之前再為村裡鄉村振興添把力。”直到去世前兩天,朱世群還在完善他為陡張村量身打造的鄉村振興規劃。

4月6日,中共泗縣縣委追授朱世群“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在全縣開展向朱世群同志學習活動。

(本報記者 常河)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