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廈門大學:高舉百年愛國報國旗幟再出發

2021年04月02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廈門大學:高舉百年愛國報國旗幟再出發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圖為廈門大學校園全景。廈門大學宣傳部供圖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4月6日,廈門大學,這所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學府將迎來百歲生日。“弘揚嘉庚精神,奮進一流征程”,校園裡隨處可見的校慶主題標語,“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致吾知於無央,充吾愛於無疆”的校歌,無不透露著這所百年學府在任何時候都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堅定。

  恰是百年風華,奮斗正當其時。從百年的時光中走來,愛國、報國,這些蘊藏在廈大百年中的文化基因,成為廈門大學特有的精神財富,被傳頌在一脈相承的校歌校訓裡,被鐫刻在融匯了嘉庚精神文化符號的校徽中,流淌在廈大的血脈裡,在百年芳華裡激勵著一代代廈大人堅定前行。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吹響百年‘南方之強’再出發新號角。廈門大學將在新百年征程中勇立潮頭、持續奮斗不止步。”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表示。

  教育救國 奮發圖強

  走進廈門大學,一眼就能看到“一主四從”“一字排開”的嘉庚風格建筑——群賢樓群。這是廈門大學的第一座校舍。初春的暖陽照耀在牆上,這裡的白牆紅瓦一如百年前模樣,安詳而又堅定地向世人講述最初的故事。

  當年,被毛澤東同志稱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救國”信念,傾資創辦廈大。1921年5月9日,“國恥紀念日”,廈大群賢樓奠基。校主陳嘉庚先生特別選擇這個日子為廈大校舍建筑奠基,正是以期廈大師生永遠銘記“勿忘國恥,奮發圖強”。

  可以說,當校主陳嘉庚先生親手埋下了廈門大學的奠基石時,他就為廈門大學植入了愛國報國的精神基因。

  如今,一代代廈大學子從天南海北而來,在群賢樓群穿行而過,仰望群賢樓前校主陳嘉庚的塑像,每次都是一場精神洗禮。

  群賢樓群的建筑之一——囊螢樓是福建省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1926年,年輕的廈大學生羅揚才任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囊螢之光,漸成燎原之火。廈大黨組織、黨員和進步師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90多年后,以學生黨支部書記培養為主要任務的“揚才計劃”,在廈大全面啟動。來自全校33個學院(研究院)的學生黨支部書記、支部委員、重點培養的黨員學生骨干組成了“揚才先鋒黨支部”,通過參加專題研討、課題調研、志願服務等,形成頭雁效應,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養成專門人才”。在創校之初,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就是廈門大學的辦學目標之一。不管是抗戰艱苦歲月,廈門大學以為戰后建設國家儲備人才為己任,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肩負起“海防斗爭”的使命,廈大學子被稱為“帶槍的大學生”,再到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號角,扎根中國大地辦一流大學,廈門大學始終與國家同向同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其中,有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學皇冠上明珠的校友陳景潤,有致力於推動科技進步的盧嘉錫,有為20世紀60年代台灣經濟騰飛作出重要貢獻的新竹科學園區創始人何宜慈,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張存浩院士,有“飛豹”戰機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有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有我國第一位會計學博士、第一位審計學博士、第一位財政學博士、第一位海洋學博士、第一位高等教育博士……

  燦若群星的具有家國情懷的廈大學子,一百年來,接力棒代代傳承,在全球各地留下奉獻社會的足跡,在各行各業書寫著廈大人報效國家的華章。

  “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曾是聯合國對寧夏西海固的評價。氣候干燥、嘴唇開裂、間歇性流鼻血、缺水、少食、停電……1999年,廈大派出了首屆援寧支教隊,開始了這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支教,足跡遍布寧夏海原縣、隆德縣、閩寧鎮。

  這一派,就是22年。

  “我們的青春在奔赴祖國需要的地方中閃光!”支教隊成員每一年的如約而至,伴隨著寧夏孩子們的成長。241名廈大支教隊員,從南國海濱來到北疆戈壁,在脫貧攻堅、閩寧協作中,貢獻了廈大學子的青春力量,書寫了新時代的“山海情”。

  “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祖國記在心中,讓愛國的‘根’扎得更深!”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說,“希望每一個廈大人都長成參天大樹,傳承嘉庚之精神,做中華之棟梁,用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撐起一片海闊天空,打造民族復興動人天地。”

  矢志報國止於至善

  1950年4月6日,在廈大29周年校慶之際,廈門大學收到來自大洋彼岸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封電報:“祖國大地皆春,我懷念您啊,祖國!”隻言片語,飽含對祖國的深情。發這份電報的正是廈門大學第12屆畢業生蔡啟瑞。

  為了祖國的召喚,蔡啟瑞歷盡千辛萬苦執意回國﹔為了國家的需要,他毅然轉行,放棄已經卓有成就的結構化學領域,從零開始轉向催化研究,創建中國高校第一個催化教研室、打造催化科學研究重鎮,在中國大地上結出科研碩果,成為中國催化化學界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國之所需,科研所向。”近日,廈大田昭武院士回憶起蔡啟瑞先生這段往事,耄耋老者的眼中仍放光芒。

  事實上,田昭武的科研經歷也是一段愛國報國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我國電化學研究設備依賴進口的問題,田昭武跨學科自學,“啃”下數理方程、熱傳導、電子學等在當時看似與化學關系不大的理論知識,率先在我國開展電化學動力學研究。1974年,他帶領科研團隊研制的“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獲得成功,為我國電化學快速發展提供了測試儀器條件。1978年,該儀器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如今已經年逾90的田昭武,依然初衷不改:“我還要繼續努力,一方面做些實際的科研工作,一方面積極建言獻策,盡我最大的努力回報祖國。”

  在廈大,國家的需要就是科學家的使命。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一直激勵代代廈大人矢志報國、前赴后繼、接續奮斗。

  “當時的中國的確籠罩在寄生虫病的陰霾裡,我們做科研不為人類健康著想,那就失去意義了!”談及為何選擇寄生虫學這門科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唐崇惕院士朴素的話語中不無力量,“做祖國需要的逆行者、開拓者。”她和父親唐仲璋院士一起披荊斬棘、探索求真,扎根寄生虫研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危害國人健康的寄生虫學疑難問題。

  “國家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就做什麼。”正是意識到原子光譜分析對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黃本立院士放棄摯愛的攝影,積極投身光譜分析研究,花甲之年在廈門大學建成了一個堪稱國內一流的原子光譜實驗室。

  無論是研制出中國第一塊導電玻璃和第一批硫化鋅加微量稀土雜質的電致發光材料,還是研發了國內唯一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鍵計算軟件﹔無論是實現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套用戶型紅外自由電子激光首次出光,還是建立大洋主控型邊緣海碳循環理論框架﹔無論是成立了海內外第一個從事綜合性台灣研究的學術機構,創下了大陸高校台灣研究的多個“第一”和“唯一”,還是開創了中國高校走出國門辦學的先河,成為中國高校第一家擁有獨立校園的海外分校,百年廈大,一代代廈大人秉承愛國報國的信念,秉承“研究高深學問”的辦學宗旨,把國家的重大需求當成自己的使命,把至誠報國作為自己畢生的理想追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科技強國勇於擔當

  位於廈門大學翔安校區的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內,燈火通明,夏寧邵教授帶領著團隊的研究人員,正不分晝夜地開展科研工作。

  2020年,面對疫情,廈大團隊急國家之所急,挺身而出,勇挑重擔,研發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已在全球70余個國家和地區大量應用,獲世界衛生組織優先推薦﹔研發的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應急審批,獲准開展臨床試驗,成為我國五條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技術路線之一。在此之前,該團隊研制的首個國產第一代宮頸癌疫苗於2019年底獲批上市,研制的全球首個戊肝疫苗也成功上市並在全球推廣與應用。

  “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精神信仰正是為國為民謀求健康福祉的理想,正是愛國報國的信念!正是這種理想信念讓我們把國計民生當作一種使命擔當。”夏寧邵的話語中有堅定,有自豪。

  2019年4月23日上午7點28分,中國西北部沙漠無人區飛行試驗發射陣地的一聲巨響劃破天空。廈門大學參與研制的“嘉庚一號”火箭點火升空,總長8.7米的火箭瞬間飛至26.2千米的高空,在湛藍的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長長的軌跡后,優雅地滑翔到指定的落點區域。

  這意味著在航空航天這個國家戰略性產業領域,廈大邁出了我國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發展的重要一步,為空天報國夢貢獻了廈大力量。

  該團隊負責人尤延鋮說:“從事航空航天事業,要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相連。技術層面上說,‘嘉庚一號’是一個基於火箭動力的試驗飛行器。更深層次,‘嘉庚一號’是一種使命和擔當,是我們貼近國家戰略需求,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努力實踐!”

  建設3000噸級“嘉庚”號科考船,達到世界同類型科考船的頂級水平,創下六個第一﹔成功發射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一號”衛星,服務海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警,推動廈大現有海洋觀測能力實現了從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研制跨音速無人機“南強一號”,實現成功首飛﹔研發出首次在世界上實現10納米級超薄窗口液體池芯片:打造嘉庚創新實驗室,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產業發展,以攻克“卡脖子”技術、落地產業化成果為己任,打造能源材料領域的科技加速器和產業發動機……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建設主戰場,以服務國家、振興民族為己任,百年廈大懷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做頂天立地的學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踐行高等教育使命,砥礪攻堅,奮斗不止,自強不息,止於至善。(本報記者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歐陽桂蓮)

(責編:溫璐、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