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出爐 引導高校和學科關注長遠發展

2021年03月23日17:1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23日電 (記者孫競)“雙一流”建設從2016年啟動以來,即將完成第一個5年建設周期。建設成效如何評價,一直備受關注。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評價辦法》)。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認為,《評價辦法》明確了“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原則、重點、組織方式及結果運用,對我國高校遵循教育規律、聚焦新格局發展需求、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鐘秉林指出,“雙一流”建設的成效集中體現為一流人才培養和一流科研成果的結果評價,以及基於結果導向的增值評價。在一流人才培養方面,聚焦於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將學生的就讀經驗與學習產出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關注一流人才培養和高層次人才領銜的學科建設團隊績效產出的增量情況。在一流科研成果方面,注重在基礎學科領域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成效,考察科研成果方面的增量,以及學科科研團隊在研究問題推進上的學術增量。在關注高校與學科當前的發展成效的同時,“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還關注高校與學科發展的潛力,評價高校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高校和學科關注長遠發展。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表示,評價結果不是一個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維度、不同類型,以區間和梯度分布等形式綜合呈現、不計算總分的“診斷報告”。這種診斷式的評價能夠較好地綜合呈現高校自我評價、動態監測評價、專家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的結果,引導高校和學科堅持目標導向不動搖、堅持問題導向謀發展,踏踏實實搞建設。

《評價辦法》提出了設置“整體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三維評價角度。瞿振元認為,這是《評價辦法》中的一個重要創新點。“不僅重視對當下水平的評價,而且重視對成長性、特色性發展的評價,還重視對長期發展潛力的評價,從而引導高校和學科健康、可持續地發展。”瞿振元說。

根據《評價辦法》,成效評價實行日常動態監測與周期評價相結合。瞿振元指出,日常動態監測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它不僅可以盡量減少評價對學校的干擾,讓建設高校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發揮主動性能動性,靜心建設,久久為功,持續提高建設水平,還有利於社會各界了解和關心各個建設高校的發展動態,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文認為,《評價辦法》突出質量、服務和貢獻,樹立了正確的評價導向。

“從現有國際大學排名體系來看,其指標普遍存在重理工科、輕人文社會學科,重科學研究、輕立德樹人,重統一測量、輕分類考察,重國際標准、輕中國特色,重顯性指標、輕服務貢獻等問題。《評價辦法》更加注重考察建設高校提高科技創新水平、解決國家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推進科技評價改革的主要舉措,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發揮的主力軍作用,以及面向改革發展重大實踐,推動思想理論創新、服務資政決策等方面成效。”張平文說。

他認為,《評價辦法》摒棄了簡單數論文、數帽子的做法,有利於引導高校和學科更加關注長遠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鐘秉林表示,“雙一流”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動態建設過程。“雙一流”建設強調動態調整,堅持滾動競爭、優勝劣汰、注重持續改進的價值取向,明確將建設成效評價結果作為下一輪建設范圍動態調整的主要依據。這有利於避免以往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的身份固化和“貼標簽”現象。

“‘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達成,不是靠行政發文‘宣布’或學校自我‘宣稱’,也不取決於學生規模大小和學科布局結構是否綜合,關鍵是要激發學校內生動力,集中精力抓好內涵建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優勢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和辦學聲譽得到國際學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可。”鐘秉林說。

(責編:孫競、鄧志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