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外培訓頑疾也是“剛需”
探索資金“監管人”賬戶,確保校外培訓學費資金安全,為治理校外培訓亂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各種利益鏈條中,切斷獲取非法所得的源頭,許多關聯問題當可迎刃而解。加大力度治理校外培訓的頑瘴痼疾,需要更多相關職能部門主動作為,創新服務學生和家長培優補差的“剛需”,促進校外培訓市場規范有序經營,帶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最近,《人民日報》刊發“四問校外培訓亂象”系列報道,就校外培訓是“做教育,還是做生意”“教知識,還是教套路”等進行深入剖析,探討校外培訓行業健康發展之道。校外培訓事關許多家庭,行業規模日益龐大,亟須規范管理,如何有效遏制校外培訓亂象,成為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一批資質不符、違法違規經營的培訓機構被依法關閉或停業整頓,但仍有部分培訓機構涉嫌超前教育、虛假宣傳、亂收費等違法違規行為,培訓機構“卷款跑路”事件也時有發生,嚴重侵害了學生和家長的權益。
目前,在線培訓市場持續升溫。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基礎教育在線行業融資額超過500億元,超過了行業前10年融資總和。一些培訓機構採取商業化營銷模式,使用做廣告、拼低價、打白條等手段快速拓展市場,這不僅加劇了市場的惡性競爭,也加劇了家長的焦慮心理。不少家長為孩子報名上了培訓班,但有的培訓機構一旦資金鏈斷裂,長期停課、退費難等風險就完全攤在了學生和家長身上。
不可否認,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校外培訓是不少家庭的“剛需”。有的孩子放學早回家,家長沒有下班無人看管,需要上“托管班”﹔有的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沒有精力和能力輔導,需要上“補習班”﹔有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為了使成績更上層樓,需要上“提高班”。因為有此“剛需”,在治理校外培訓亂象過程中,一些違法違規培訓機構改頭換面轉向“地下”仍有市場,客觀上增加了治理和打擊的難度。
與此同時,治理校外培訓頑瘴痼疾,保障學生和家長的合法權益也是“剛需”,而且是更重要、更迫切的“剛需”。破解這一“剛需”問題,需要從長期以來家長普遍反映的培訓機構交費易、退費難等關鍵問題入手。建立第三方學費監管賬戶,避免學費預付費直接交給培訓機構作為盈利收入,有助於從源頭上遏制退費難和“卷款跑路”等亂象。
第三方資金監管模式在平台經濟中普遍使用,積累了許多積極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校外培訓機構監管部門借鑒和推廣。沒有了預付學費“提前贏利”的空子可鑽,校外培訓機構“買幾贈幾”等惡性競爭手段也可望降溫,有利於倒逼培訓機構把主要精力用於培訓教育主業,推動行業規范經營健康發展。
今年春季新學期,北京海澱區教委率先建立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人”賬戶,為保障學生和家長的權益做出了積極探索。具體做法是,由監管銀行免費開設學費資金監管賬戶,學生預付學費自動存進賬戶,監管銀行再按“一課次一消”的原則,將相應課時費劃轉給培訓機構,未上課時學費按原路徑退還至學生賬戶,確保學費資金安全。近日,北京校外培訓機構正在逐步有序恢復線下培訓,海澱區教委進一步明確,校外培訓機構線下復課必須接受資金監管。這一做法可促使機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真正成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
探索資金“監管人”賬戶,確保校外培訓學費資金安全,為治理校外培訓亂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各種利益鏈條中,切斷獲取非法所得的源頭,許多關聯問題當可迎刃而解。下一步,加大力度治理校外培訓的頑瘴痼疾,還需要更多相關職能部門主動作為統籌配合,創新服務學生和家長培優補差的“剛需”,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促進校外培訓市場規范有序經營,帶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本報評論員 金雨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