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優化托幼服務,提升學前教育水平——
幼兒入園更便利 幼師成長也受益(會后探落實·辦好民生實事)
核心閱讀
各地不斷出台措施,優化托幼服務:投入更多資金支持農村學前教育,提升農村地區兒童入園率﹔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豐富幼兒教育理念﹔開展分層、分類專業培訓,為幼師成長搭建多元學習和發展平台。
提升軟件硬件水平
努力實現一村一園
“誰的小手放得好?我的小手放得好。誰的小手最聽話?我的小手最聽話!”課堂鈴響,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黃瓜園鎮安定村的幼兒園裡,孩子們一邊唱著課前歌曲,一邊背著小手,比比誰坐得更端正。
看著眼前景象,園長李明滿是欣慰。2017年前,安定村沒有幼兒園,隻有當地一所小學開設了相當於大班的學前班。“不少村裡3—5歲的孩子隻能由父母或者老人帶。個別家長把孩子送到更遠的黃瓜園鎮中心小學幼兒園或者民辦幼兒園。”
2017年,當地小學撤並后,政府投資300多萬元,原有校址改建為幼兒園。地方還是那個地方,裡頭卻大變樣:室內分了活動室和休息區,室外設立了滑梯、秋千、沙坑、綠地。“2000多人的村子,300多個孩子,幼兒在哪兒,幼兒園就建在哪兒!”元謀縣教育體育局基礎教育股股長楊曉聰告訴記者,元謀縣充分利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調整后閑置的校舍,通過新建、改造等開辦公立幼兒園,不斷提升學前教育硬件水平。
安定村幼兒園按照年齡段辦起了3個班。按照縣裡要求,採取“游戲化”教學,美工區、益智區、生活區、建構區、表演區……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在游戲中養成行為規范、培養興趣愛好、提升學習能力。
上廁所要排隊、吃飯前要洗手、上課不能說悄悄話……沒上過幼兒園的孩子進入小學后,行為規范一時半會兒適應不了,農村小學的老師往往要拿出不小的精力去規范課堂秩序。“一年幼兒園下來,孩子很快就能適應行為規范,為以后打下基礎。”李明說,孩子的進步有目共睹,幼兒園的好口碑漸漸傳開,報名人數多了起來。
如今在元謀縣,全縣78個村委會開辦幼兒園(班)83個,基本實現“一村一園”,全縣學前一年入園率99.03%,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6.52%,基本實現了學前教育全覆蓋。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投入學前教育,民辦幼兒園通過提供校車接送、夜間住宿等服務吸引偏遠村組的孩子,提升了偏遠村組孩子的入園率。
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豐富幼兒教育理念
明媚春光裡,玉蘭花香味扑鼻。在陝西西安灃東第六幼兒園的室外活動區域,小朋友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體育鍛煉。同一時刻,學校二樓“七巧美工坊”的課堂上,小朋友們動手又動腦的陶泥制作課、水墨畫課、剪紙課也開始了……
“孩子能在環境這麼好的幼兒園裡度過自己的童年時光,真幸福。”談及家門口的灃東第六幼兒園,家住潤景怡園小區、從小在灃東新城長大的全職媽媽鄭欣很有感觸。
“在我小時候,鄰居家的娃上大學回來,把我們村裡的小孩匯集到一起教大家認字,這就是我的幼兒教育。這些年不同了,我家兩個孩子相差也就五六歲,幼兒園也是有很大變化的。”鄭欣說。
灃東第六幼兒園成立於2015年,主要接收附近夢白村、新常村等區域的3—6歲兒童。“不同於普通的幼兒教育,我們園區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融入傳統特色文化,讓孩子們帶著傳統文化的基因走向未來。”灃東第六幼兒園園長劉豐梅說。
灃東新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園區依托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從硬件設施到教學理念、辦學特色等各方面,都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幼兒園會定期給我們學生家長普及歷史知識,讓我們了解灃東的文化特色,也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和孩子們互動,我覺得這樣的特色教育很值得推廣開來。”鄭欣說,教學樓寬敞明亮,教學設施功能齊全,學校還會定期舉行各類親子活動,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自己十分放心。
灃東新城充分發揮政府主導職能和統籌協調作用,強化各部門聯動合力,努力提升學前教育普惠性服務。據了解,灃東新城已累計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1所,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3300個,全面提升了轄區公辦幼兒園的辦學條件和學位供給能力。同時,積極探索學前教育管理及辦學機制,以民轉公的方式轉化14所民辦幼兒園為公辦,提供公辦學位5220個。
分層分類專業培訓
逐步培養幼教名師
龐雪陽是北京師范大學石景山附屬幼兒園的一名幼師。初見時,她正在啟發幼兒拿起繪本尋找閱讀樂趣。
11年前,從中華女子學院學前教育系本科畢業后,龐雪陽一直從事學前教育工作。2013年,她到北京師范大學石景山附屬幼兒園工作,很快成為業務骨干,如今已獲得高級教師職稱,待遇上也有很大提高。“每年參加政府提供的幼師培訓學習,讓我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使我在教學理念和方式上更有針對性。”龐雪陽覺得北京市石景山區推出的系統化的學前師資隊伍培訓讓她受益不少。
為了落實學前師資繼續教育計劃,北京市石景山區將各類幼兒園所教師統一納入培訓計劃,以專項資金保障“市—區—園”三級培訓機制有效運行。“我們實施學前教育教師成長階梯研修計劃,開展分層、分類的教師專業培訓。”石景山區教委學前科科長范璐丹介紹,按照學前教育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入職、初任、進階、調整、成熟、資深”六階段,完善了其入職后培養體系,為學前教育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多元學習和發展平台。通過項目推進、課題引領、課程建設、專業考核等多舉措培養幼教名師,帶動整體隊伍提升。
自龐雪陽到石景山的幼兒園工作以來,各個階段、各個層次的培訓,她都沒有落下。“就拿區裡來說,每年參加各類專業培訓起碼有3到5次。”龐雪陽說,時間長短不一,但內容非常豐富,根據不同教師的不同成長階段,區裡會推出有針對性的培訓,涵蓋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學校管理、大數據與未來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個與學前教育相關的內容。
令她成長很快的是參加區裡組織的科研培訓班。“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我一直想做‘研究型’教師,科研班給予了我接受系統性培訓的機會。”龐雪陽說,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科研選題,選定研究方法,分析現象本質,推廣科研成果,讓她更科學地研究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規律,提升自身的專業保教能力。
最近,依托所在幼兒園開展的“書香樂園”研究,龐雪陽所做的一項課題——《關於3歲至6歲幼兒親子共讀現狀的調查研究》已接近尾聲。3年前,這項課題在石景山區成功立項,如今正在做最后的整理與驗証。她說,區教育部門舉辦的針對幼兒成長與發展的科研班讓她受益匪淺。也正是經過科研班的學習與培訓,她對幼兒親子共讀現狀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越來越得心應手。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幼兒親子共讀,母親參與多,父親參與少,於是她推動園裡發起“給爸爸講故事”等閱讀活動,引導父親參與到親子活動中。
石景山區還推動“師帶徒”,讓學前教育專家帶動新入職、年輕教師成長。龐雪陽的一位師父是石景山區教育分院教研室的教研員朱繼宏,另一位師父是所在幼兒園的園長、特級教師馬炳霞,她依托園本培訓的研究陣地,在實踐工作崗位上得到快速成長。此外,石景山區還加強網絡培訓建設,充分利用豐富的在線培訓課程資源,使教師可以更靈活地參與學習和培訓。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2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