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報考“教資”隻為多一條職業后路嗎

任冠青
2021年03月19日08:3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報考“教資”隻為多一條職業后路嗎

這兩年,考教師資格証成為不少人的“真香”選擇。2016年,全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共有260萬人,2017年達410萬人,到2019年則攀升至900萬人。今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証考試日當天,網絡討論熱度更是直接將#教資#詞條送上微博熱搜。

與“教資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教師崗位的意外“爆冷”。在人社部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職業排行中,中小學教師首次上榜。熱衷於考“教資”的人,似乎並不都是為了當老師,而是抱著“多一種選擇”“有備無患”的態度,給自己默默鋪著職業“后路”。

客觀來說,哪種資格証受追捧,是社會職業傾向的體現。在我國,教師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相對穩定的待遇保障,寒暑假期這一獨特優勢,更是讓不少年輕人心生向往。近幾年,國家也特別重視教育工作,多次強調“各地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切實為中小學教師減負”等要求。報考“教資”的人多了,至少說明教師行業更受尊崇了。

但是,對個人而言,哪裡熱往哪裡擠、隨波逐流考証的傾向則未免太過盲目。注冊會計師証書、法律職業資格証書、人力資源管理師証書……不少熱衷於“收集”証書的人認為,技多不壓身,証書越多越能給自己帶來奮斗的充實感和未來的安全感。然而很多時候,埋頭考証更多是在制造一種“自己很努力”的假象,也是對當下事業瓶頸和困境的逃避。以至於“后路”越鋪越多,對“前路”卻越來越迷茫。

其實,在工作幾年后,人難免會產生一種職業倦怠感,比如困頓於日復一日的重復性流程,找不到工作的挑戰性和突破口,加班加到“懷疑人生”等。對於這些問題,理想的解決方式不是動輒繞道而行、通過不斷考証來尋求自我安慰,而是直面內心,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

如果從長遠來看,眼前的瑣碎和困難只是暫時的障礙。如果確定了在某一領域深耕的志向,那麼與其分散精力,消極地儲備“后備”選項,還不如調整情緒,以積極進取的姿態堅定走下去。而若是經過理性分析,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當下的“賽道”,就要果斷抉擇,在對其他行業的客觀情況作出充分了解后,更有針對性地作轉行准備,而不是“多考証”“廣撒網”。

很多時候,人在對當下職業境況感到不滿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給其他行業加上一層“美好濾鏡”。比如,在很多熱衷於考“教資”的人看來,老師就意味著“旱澇保收”“到點下班”“不用操心”。對一些身處創業公司、隨時會被老板“連環call”或是感覺被工作“掏空”的人來說,這些優點無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殊不知,要想真正做好教育工作,並不如想象中那般輕鬆。

從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到摸索出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教育事業需要不斷用心灌溉。而講課講到嗓子沙啞、考試期間的異常忙碌,以及不時堆積的事務性工作,也是很多基層教師難以為外人道的辛勞一面。如果只是抱著對教師行業的美好想象,缺乏“傳道受業解惑”的熱情和耐心,那麼即便最終入行,也難以真正做好這份事業,對教育和自我而言都是一種耽誤。

職場生涯中,人最重要的是做到“認識你自己”。與其隨波逐流考証,為自己鋪設可能根本就不會起步的“跑道”,還不如穿過迷霧直面內心,作出更加理性務實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選擇。

(責編:郝孟佳、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