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學術之上(海外學子看海外)
英國劍橋大學一角。 |
誰都沒有料到,因為一場疫情,全世界受到了波及。原本應該享受著英國劍橋大學異彩紛呈的春季學期的我們,卻不得不以一種從未經歷的方式學習和生活。
去年5月的政策分析訓練是我們的學期重頭戲,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個高強度高耗能的集訓。集訓一共5天,前兩天是委托客戶,分別由世界銀行代表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官員分享相關國家和政策背景,之后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在兩天兩夜的時間內選定一個政策領域中的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為搭建數字政府建言獻策,最后一天則是各組做口頭報告,展示成果。在兩天內完成15頁的技術性報告和陳述,隻能是連軸轉地朝九晚十。
雖然我從來沒有進過咨詢行業,想來這個節奏怕是八九不離十。我並不想贅述小組合作的過程,卻很想記錄在疫情之下的線上活動感悟。我參與過數不清的小組合作,這次卻是讓我感受最特別的一次。6位成員分別來自美國、英國、肯尼亞、烏克蘭等國,位於3個時區。成員們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專業領域,但有著相同的目標——把這次任務完成好。盡管最終報告和陳述並不計入課程總分,但每一位成員的認真和勤懇讓我又一次推翻了一些留學的刻板印象,豐富了留學體驗。
之前,我常聽說和外國同學小組合作時,勤勤懇懇的中國學子往往承擔主要任務。但我並沒有碰上這樣的情況,我所在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全力以赴,為了整個小組最后的成果,為了得出科學嚴謹的結論,小到任何一個出現在報告中的數據,都必須明確它有可靠的來源。在合作過程中,我看到的是每一位成員百分百的投入,他們的這份嚴謹和求精也讓我刮目相看。
高強度的運轉下,每個人都筋疲力盡。上午9時,成員們從開始討論、分配任務、獨立學習、反復討論到再分工、獨立完成,一般要持續到晚上10時。大家幾乎沒有時間吃飯,甚至於我的食品庫存都清空了,也擠不出一點兒時間去採購。可是,沒有一個人抱怨、偷懶,或是流露出一絲一毫的負面情緒。每個成員都十分包容,帶著善意和信任支持彼此。有時候,效率比較高的隊友還會主動承擔額外任務,為其他人減輕負擔,而不在意自己的工作量是否太大。小組合作中的完美溝通體現了平等和尊重,我時不時天馬行空的跑題點子,也能被大家輕輕地拉回來。
我太久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力量了。受疫情影響,困守一隅的日子過得太久,我幾乎忘記了自己身處在這樣一座學術聖殿,環繞在這樣一群發光的人身邊,並有幸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去年對所有的畢業生而言都是艱難的,對於辭職到劍橋留學的我而言,更是嚴重打擊。當時的想法是:錯過了年度的牛劍賽艇對抗賽,錯過了劍橋的“五月舞會”,或許畢業典禮也遙遙無期,可是那一周的政策分析訓練於我而言,卻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的低迷生活。我在隊友身上看到的敬業、專業、認真、創新、包容、平等和團隊精神,悄悄地注入我的血管裡。這是一種難以用文字來形容的感動和感激——既有榮與焉,又自慚形穢。
對我來說,劍橋是一個縹緲的夢,自己則是帶著追夢的心來走這一遭。在夢中,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告訴我,這不只是一場體驗,不只是追逐一個光環,而是讓我明白什麼是學者風范,什麼是大學和學術精神。劍橋之所以為劍橋,並不是因為有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傳統,而是因為有著一代代學者風范和學術精神的延續。
那一夜,我看見了劍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