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如何解決“三點半”問題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近年來,多地中小學實行“三點半”放學措施,初衷是為了減負,但由於與在職家長的上班時間存在時間差,給不少家長帶來了不方便和不適應。“三點半”問題還導致校外托管班、補習班畸形繁榮,加重了學生、家長的負擔,使之付出更多精力、金錢與時間成本,使“減負”政策效用大打折扣。
3月1日是北京中小學正式開學上課的日子。開學前夕,順義區的家長們收獲了一份“驚喜”——從本學期起,該區中小學課后服務時間將延長最晚至19點。許多家長奔走相告,教育部門和學校這次是動真格的,在解決“三點半”問題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歐洲國家如何解決“三點半”問題?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在比利時上學時的情形。
我女兒三歲進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公立幼兒園。后來上小學時,選擇的是離家不到500米的一個公立學校。學校下午三點半放學,但也可以等到五點再去接。在此期間,學校不再分班授課或輔導,而是採取混班制讓不同年級學生集中在大教室裡自習、做作業,也有學生在操場參加體育運動。
開學后不久,女兒說,每天三點半之后的自習時間,老師會把她和另外幾個“外國小朋友”喊去補課。原來,由於語言環境不同,他們的法語比當地孩子稍差一些,老師會給他們講故事,以便提高他們的法語水平。我曾擔心是不是要交錢,后來發現這個擔心是多余的。
西歐各國提供課后服務的做法大同小異,都是為了方便上下班的家長接送。法國同事說,法國小學是下午四點放學,但學生可以在校自習到六點,不收費。
德國的情況稍有不同,大部分州中小學基本上隻上半天課,一般都是上午八點上課,下午一點半左右就放學了。所以,德國同樣存在小學生的放學時間和家長的下班時間不一致的問題,為解決這個“一點半”問題,德國也有托管機構,且不以營利為目的。
德國的托管機構分為日托的“Hort”和午托的“Schulhort”(到下午三點)兩種。這種機構一般就設立在學校內或者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由當地的政府或者公益機構提供場地,其費用支出由地方政府和學生家長分擔。政府根據學生數量劃撥費用,家長則根據收入高低劃定不同的收費標准,高者多付,少者少交。
比利時也有少量福利性質的托管機構。在布魯塞爾時,我常看到一些孩子到樓下公園對面的一座房子裡玩,房子門口的標牌寫著“兒童之家(Maison de Enfants)”。一打聽,才知道這裡周末、周三下午和假期免費讓孩子們來玩,也算是一種托管。那裡環境談不上高大上,隻有普通的玩具和圖書,還有一男一女兩名老師負責管理。“兒童之家”組織孩子們看電影、參觀農場,甚至騎馬之類的活動,每次收取2歐元的公交車費。暑假是歐洲人度假的日子,一些家庭因故不能帶孩子到外地度假,“兒童之家”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堂。
歐盟統計局曾發布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歐盟有39%的12歲及以下兒童享受正規保育或托管服務,其中約四分之一的孩子免費接受這些服務。
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孩童托管看似是瑣碎小事,但對一個家庭來說卻是天大的事情。由於“三點半”問題的存在,許多家長隻能請老人們幫接送孩子,老人幫不上忙的家長更是為此操碎了心。因此,不能一股腦兒把托管這事扔給家長,或是通過經濟手段扔給社會,政府和學校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家長排憂解難。
從西歐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讓學校承擔孩童下午托管的重任,是最實用、最經濟、最安全的做法。少量的托管機構也屬於政府半購買性質,並非完全商業化運作。如果由社會化服務解決“三點半”問題,不僅讓家長多花錢,而且人身安全方面也讓人不踏實,甚至可能讓孩童從小就形成讓錢解決問題的觀念,對孩童的心理與價值觀取向造成負面影響。
在中小學課后服務問題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多一些責任與擔當,多給家長送一些關懷和溫暖。漫畫/陳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