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房山區:打造首都西南部新教育發展極

2021年03月04日08:53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房山區:打造首都西南部新教育發展極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作為首都西南部教育“重鎮”的房山區給出響亮回應:要構筑更加完善的“五育並舉”體系,使學生“四個自信”與品德修養、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體質健康與意志品質、審美情趣與藝術技能、勞動精神與實踐能力全面提升,適應終身發展、社會進步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不斷優化,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時代正在拉開帷幕,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己任,是對孩子的終身成長負責,是為一個時代崛起傾心盡力。房山,也正在崛起成為首都西南部教育新發展極。

教書育人德為先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教書育人理念先行,理念非常重要,必須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育人理念。

在“十四五”規劃中,房山區提出要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國防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房山區中小學開展“鑄魂培志”愛國主義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此外,房山區還將進一步優化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平台,將區域文化優良基因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打造德育特色品牌,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培養思維品質

為終身學習能力奠基

智育培養不在教授知識,關鍵是在著力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十四五”期間,房山區將培養思維與關鍵能力作為切口,發展智力體系。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科特點、知識結構、思想方法,科學把握學生認知規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本設計教學活動,因材施教。

為了讓學習內容生動,提高學生探求欲,房山區要求將教學內容與社會、自然相聯系,讓學生學習鮮活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思維品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奠基。

此外,房山區還提出要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閱讀能力,加強小學數學、科學與信息技術學科建設,強化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建設,重視實驗教學。

增加體育課時

營造運動氛圍

體育教育是通過一分一秒的積累與精進而來。“十四五”期間,房山區將進一步增加體育課時,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將田徑、體操和體能訓練等列入必修項目,幫助學生至少熟練掌握兩項運動技能。圍繞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將繼續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抓好中小學冰雪特色學校建設,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具有房山特色的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還將打造30個品牌化體育活動項目、20支高水平運動隊和2-5個精品賽事。

跨學科課程提升美育質量

學生掌握至少一個藝術特長

如何幫助學生全面提升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開足課程並不是美育教育的終點,如何統籌整合區域內外美育資源,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才是進一步讓美育走進學生心靈,走進學生生活的“法寶”。

今后,房山區會採用“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掌握一兩項藝術特長,培育一批學校美育優秀教學成果和名師工作室,形成一批美育課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勞育納入必修課程

每周至少一課時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房山區將落實各學段勞動教育培養目標,將勞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具體來看,要求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於一課時,規定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職業學校還要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

教育官員說

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顧成強(北京市房山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區教委主任)

如果概括地說一下房山區的教育願景,就是到2025年,房山區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躍上新台階,教育強區建設開創新局面,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新提升。教育資源更加豐富、體系結構更加協調、優質公平更加凸顯、體制機制更加完備、開放創新更有活力、長板特色更加鮮明,靈活便捷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教育對首都和房山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達到新能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增強。

再向前展望2035年,房山區將實現高水平教育現代化,奮力將自身打造成為首都西南部教育新發展極,教育強區特征更加鮮明,教育將為每一名學習者的全面發展、成人成才、終身學習和成就幸福人生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到那時,創新驅動成為房山區教育發展最強引擎,房山區將努力成為首都教育改革的熱土、教科研成果重要轉化地、教育協同創新的“大舞台”。

文/紀海英

供圖/北京市房山區教育委員會

(責編:宋晨、宋鶴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