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李金初:教育的原點就是服務人生

2021年03月03日18:19 | 來源:人民網-民生周刊
小字號

任何人終其一生,有且隻有三項內容,即做人、做事、生活。教育應當以人生為中心,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

去年底,在出席北京一所中學舉辦的活動上,李金初圍繞“人生中心教育”演講,引發台下聽眾的共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李金初現為北京建華實驗學校董事長,從事教育工作50多年,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北京市中學模范校長,有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改革家。

前不久,在北京建華實驗學校,記者專訪了李金初,聽他娓娓道來“人生中心教育”起源、核心要義及力求要解決的問題,他的講述中既有故事,又有思辨。

盡管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行動矯健,思維清晰、縝密。

源於頓悟

走進李金初的辦公室,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書多。書櫃裡,辦公桌及茶幾上,目光所及都是書。他的閱讀范圍很廣,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都有涉及。

他很謙虛,“平生無大志,隻想辦好一所學校”是他的座右銘。

在擔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20年間,他不斷改革,硬是將一所普通中學變為享譽全國的名校。更為重要的是,為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

2007年,68歲的李金初卸任校長,很多人以為他會歇歇,游山玩水、頤養天年,但他轉身又開啟了另一番事業,即擔任北京建華實驗學校董事長、校長。

正常理解,年過花甲出任董事長、校長,更多是“把把關”和“指導指導”。而他不一樣,在這裡,他開啟了新的教育改革實驗。

北京建華實驗學校和北京十一學校在相鄰區域辦學,兩校地理區隔隻有一條線,但面對的學生群體不一樣,工作內容存在巨大差別。

北京建華實驗學校始建於1993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民辦學校,從小學到中學,而北京十一學校隻有中學。

“沒有小學段的教育經歷和體驗,對基礎教育就難有完整性的認識和體驗,完整的教育命題很難提出。”李金初說。

在北京建華實驗學校小學部的體驗與感受,成為催生人生中心教育的力量。

在這所學校,李金初每天接觸小學生,與中學生完全不同,他們會自然釋放與生俱來的天性。

每天早晨,他一進校園,孩子們隔老遠就喊”校長爺爺好“,有些孩子飛也似的奔跑過來,親熱地拉著他、抱著他,有時甚至差點兒把他扑倒在地。

面對這些可愛、鮮活的生命,有一次,李金初腦海中突然閃現一個念頭,教育的目的不就是為人生服務,影響人生成長嗎?

彼時,他從事教學已有40多年,曾經的教學經歷像電影鏡頭一樣閃過。

李金初回看人生的起點,思考教育的原點,對教育的認知豁然開朗:“教育承接了生命,便承接了整個人生﹔教育是為人生服務的,人生才是我們進行教育的中心。”

看似一瞬間的頓悟,其實是多年從事教育的厚積薄發。頓悟之后,他開始系統查閱資料,深入思考。

2010年,借參加女兒畢業典禮之機,他和夫人去了趟美國,安排了15天的旅行計劃,這是他難得的假期。

從湖南張家界農村考上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畢業后,他一心赴在教學、管理上,辦好了一所學校,但時間悄無聲息地流走了。

家人約法三章,那就是白天游玩,晚上才是他的自由時間。夜深人靜時,他文思泉涌,於是奮筆疾書,完全不知疲倦。

就這樣,15天的假期裡,在完成既定游玩任務的前提下,他居然完成了5萬多字的初稿,名為“人生中心教育論綱”。

教育與人生

回京后,他廣泛征求意見。在吸收了學校教師學習、討論、思考的成果后,他對“人生中心教育論綱”進行了增補和修訂,完成了25萬字的《人生中心教育論》定稿。

《人生中心教育論》中,他從哲學角度闡釋了人生與教育的關系,如文前所述。

李金初認為,教育與人生的關系是教育關聯的一切關系中最具原點性和根本性的關系。在人類歷史上,人生與教育是孿生的,教育從來沒有離開過人生。

從這一對關系出發,他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兩個“基本原理”,即人生內容原理和教育功能原理。

“基於人生內容原理,我們可以看出:人生的最高目標是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實現美好人生。基於教育功能原理,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實現美好人生。”李金初說。

這兩個基本原理,包含著李金初對教育的一些原點性思考:人與教育的關系、生命與教育的關系、人生與教育的關系等。

從這些關系出發,他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問題:教育究竟要為學生准備什麼人生?怎麼准備人生?

帶著對這些教育問題的思考,李金初開始設計人生中心教育課程。

因為他深知,理論來自實踐,更要服務實踐,再好的理論如果產生不了實際效果,那只是空中樓閣。

三個維度

很快,一場“教室革命”在北京建華實驗學校悄然發生。

李金初變“教學從‘教’開始”為“教學從‘學’開始”。一字之差,與之對應的教學完全不一樣。同時,數學專業畢業的李金初,特別善於用數學思維解決教學問題。

人生中心教育的課程從教育與人生關系的根本點出發,以“自創性(自主性、勞動性、創造性的融合統稱)”為課程構建的根“源”點,以培養學生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為課程目標,通過研究與實踐相互推進、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步構建出由空間、內容、時間三個維度出發而形成的“全課程”體系。

學校對教室的功能重新定位,學習資源室、學習室、合作研究室、社區和生活室,這些隨之出現,或重新排列組合。

在教與學方式革命、教材向讀本轉變等過程中,他帶領團隊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社區,讓孩子有創造性地主動學習。

同時,他把“分科”課程整合到“人生中心教育”課程體系之中,課程領域中派生或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課程。

針對四年制高中學段學生課程方式與制度方面,對學科課程分類、分層、分模塊,允許跨年級、跨班級選課和走班制等。

理論有了,課程設計也出來了,新的課程體系能否達到效果,李金初還是有些忐忑,他決定走上講台,與學生交流。

2014年,在闊別講台28載之后,75歲的李金初再次登上講台,課程名稱為“人生”。

課程效果達到了他的預期,課堂上學生們表現都很積極,當然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總體來看,方向沒錯。”6年前的課程實踐,李金初仍然歷歷在目。方向對了,細枝末節的事更多地在完善。

2016年,建華實驗學校啟動了一個四年制的高中課程實驗,實驗班以“尖毛草”命名,2020年畢業,這個班充分應用人生中心教育課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非洲,尖毛草有“草地之王”的美稱。從春季到夏季的半年裡,它一般隻生長一寸多高,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長。但半年后,在雨水到來之際,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以每天0.5米到1.5米的速度向上瘋長,三五天的時間,它便會生長成非洲草原之王。

李金初進一步解釋,前半年,當其他草在瘋狂生長之時,尖毛草則在打基礎,根須深扎大地,最深可達28米。雨水豐沛后,憑借豐富的根須吸收,實現快速生長。

“分層教學可以讓基礎稍微差點的學生打牢根基再出發,開始可能慢了點,但后勁很足。”採訪中,李金初反復強調基礎的重要性。

當然,再好的課程設計得有教師實施到位。

在李金初眼中,一個好教師不僅要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還要能夠自主研發課程,擔當教學規律的研究者、發現者和踐行者。

“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思考、研究、應用、創造和解決問題,將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李金初說。

在原有團隊的基礎上,學校開始大規模招賢納士,2014年起連續3年“碩博大招聘”。

在優厚待遇及“人生中心教育”理念的感召下,一批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名校碩博精英匯聚於建華學校。在建華學校中學部,碩博士教師佔到80%,其中博士教師佔到35%。

有了強大的團隊,李金初的信心自然更足了。

孜孜不倦

李金初將自己關於“人生中心教育論”的文字進行整理,發現多達100多萬字。

2019年,商務印書館以叢書形式,分成4本書出版,包括《人生中心教育論》《自創性人生中心教育論》《人生中心教育課程論》和《人生中心教育課程實例》。

叢書全面、系統介紹了李金初提出的具有原創意義的人生中心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體系,並匯集了大量課程實例。

因為這一研究事關教育原點性問題,提出之后備受關注,引發關於教育改革的討論。

當年5月8日,叢書發布會暨座談會在李金初的母校—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多位教育界的專家受邀出席。

“做教育就是做人,‘人生中心教育’的提出,觸及了教育的源和本。”國家原副總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郭振有說,“人生中心教育”從教育的根本功能即人本功能出發,推導出一個重大的教育命題,即教育是為了使學生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類似這樣的評價很多,但李金初坦言,還有很多需要去完善。

每天,他仍孜孜不倦學習、總結、實驗和完善。用“隻爭朝夕,奮力拼搏”來描述他目前的狀態,或許最貼切不過。

2020年的春天,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居家抗疫的日子裡,從2月10日到3月10日,連續30天,每天10小時,李金初完成了一部10萬余字的新書《人生中心教育概論》的初稿。經過長時間的打磨和修改,2021年1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書的扉頁上,有一行醒目的字:“謹以此書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是一個入黨55年的老共產黨員對母親的生日賀禮。 (記者 嚴碧華)

(責編:熊旭、孝金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