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營造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機的社會環境

陸益龍
2021年03月01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網絡社會,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機使用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習慣,而且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化的行為。在此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受手機的影響自然很大。

青少年接觸智能手機越來越趨於低齡化,這和一些成人疏於管理有很大關系。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大人在帶孩子時,會把手機當作玩具來哄孩子,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導致很多兒童在不知道什麼是手機時就已被這種電子產品吸引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中小學生的智能手機擁有率也逐漸增加。有調查顯示,2018年,中國中小學生個人手機擁有率接近七成,超過一些發達國家。此外,隨著中小學生廣泛使用個人手機,給中小學教學和教育管理也帶來了諸多難題和新挑戰。因此,科學合理地管理和引導中小學生使用手機,尤為重要。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相關規定,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同時強調學校與家庭之間要保持有效的溝通和協同,正確引導學生手機使用行為。這一政策向社會傳遞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中小學生在校園尤其是在教室等場所中的手機使用行為不是必要的,且弊大於利,應加以合理規制和教育﹔二是不正確管控手機使用行為,會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也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有不利影響,學校和家庭乃至社會要有協同合作機制,積極引導青少年的手機使用行為。

筆者認為,雖然手機如今越來越普及,使用越來越廣泛,但並不意味著青少年使用手機越早越好、使用越多越好。恰恰相反,中國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沉迷於網絡游戲等問題,與過早形成手機使用習慣高度相關。因而,放任青少年手機過度使用就是對兒童身心健康不負責任。同時,由於手機使用行為很多時候是在私人空間裡,立法禁止並不能達到理想的法律效力,因此用立法規范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不太現實。應通過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監管政策措施,對公共場域中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加以合理規制,指導學校和家庭承擔起相應教育與監護職責,引導中小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此舉意義非常重大,且現實可行。

科學合理的政策要在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於政策執行。學校在加強學生手機管理的過程中,應貫徹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二是教育引導為主。家長也需要積極配合學校,對中小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加以必要與合理的監護和引導,方能共同營造出青少年正確合理使用手機的社會環境。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