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入伍,需要做怎樣的精神和心理准備

![]() |
2020年9月,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舉行新兵入伍歡送儀式。鄧和平攝/光明圖片 |
編者按
今年上半年的征兵工作已經開始,大批心懷“從軍夢”“報國夢”的青年學子將投身火熱軍營,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歷程。大學生參軍入伍,除了理想和熱情,還需要做哪些准備?本刊特邀請軍事專家、基層主官就大學生入伍,需要做怎樣的精神和心理准備發表看法。
特邀嘉賓
蔡渭濱:國防科技大學軍事基礎教育學院政治委員
王金霞: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
沙子呷:火箭軍某旅營長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劉小兵
大學生入伍是順應時代的呼喚
■主持人:近年來,軍隊中大學生士兵的比例越來越高,請問大學生士兵有哪些較為突出的特點?給部隊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蔡渭濱:大學生是社會中積極活躍、富有生氣的重要力量,吸引更多大學生投身強軍實踐,是提高兵員素質的重要舉措,是加快部隊轉型的需要,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戰略考量。近年尤其是近5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走進軍營,軍隊兵員素質結構得到優化。2016年,全國大學生網上報名應征人數突破100萬﹔2017年,入伍新兵中大學生過半,成為征集主體﹔到2020年,多地入伍新兵中大學生佔比超過70%。數據變化的背后,折射出國家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兵役法規的日趨完善,以及公民國防意識的普遍提高。
王金霞: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新兵群體有三方面顯著特點:一是服役願望普遍強烈。各地為鼓勵適齡青年應征入伍,加大了宣傳力度,推出優厚政策,形成“參軍熱”現象。二是身體條件整體較好。由於各地參軍人數較多、選擇性增大,加之入伍前各武裝部普遍進行一周至半個多月的役前訓練,及時淘汰一些身體素質較弱、適應能力較差的人員,入營新兵身體條件整體較好。三是綜合素質較高。不少大學生士兵不僅文化素養較高,還具有音樂舞蹈、駕駛修理、網絡運用等特長。
沙子呷:我在火箭軍導彈工程部隊一干就是19年,從普通一兵成長為營長,親歷了不少高新裝備器材不斷開進施工陣地,是大學生士兵在“人海戰術”向“科技會戰”轉變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見証者。大學生士兵思維敏捷,文化底子厚、接受能力強,富於創造力和想象力,部隊因他們大批加入創新力量得到加強。可以說,大學生士兵把個人理想融入強軍實踐,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增添了強勁動力。
選擇參軍就等於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主持人:軍營和大學校園有很大不同,剛出校門就進營門,大學生新兵需要做好哪些精神和心理准備?
王金霞:大學生新兵從五湖四海匯聚軍營,當對軍營的好奇和新鮮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褪去,面對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氛圍的改變以及緊張艱苦的訓練,一些大學生新兵會感到不適應,產生緊張、焦慮或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入伍前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准備:一是要調整自己對部隊的有限認知。許多大學生之所以選擇當兵,是與軍旅題材影視作品塑造的軍人形象分不開的。但影視作品中理想化的部隊生活,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大學生入伍首先要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二是要對“部隊和大學的區別”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做好應對模式調整。大學和部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大學往往專注做事、學業即可,個人不拘小節、自由散漫等問題,隻要不出格就不會有人過多干涉﹔而部隊強調紀律、團隊一致,不拘小節、自由散漫等問題會嚴重影響連隊、班級的整體形象和戰斗力建設。三是要盡可能早開始體能訓練。體能是單兵訓練的基礎,要求高於常人,如果沒有提前的適應和演練,很有可能會感到不適應。四是要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大學宿舍與部隊營房在整潔度上完全沒有可比性,因此,大學生新兵要盡快學習各種做家務的能力,以免入伍后措手不及。
蔡渭濱:大學生選擇參軍,就等於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從這些年許多優秀大學生士兵在部隊的成長情況看,他們成功的背后總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驅動,這種精神力量,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從一開始就確立正確的價值追求,盡早弄清楚“為誰當兵”“當什麼兵”“怎樣當兵”等基本問題,確立獻身強國興軍偉業的遠大志向。二是厚重的家國情懷。1935年,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3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發問言諄意切,直抵靈魂,激勵了一大批青年大學生攜筆從戎、保家衛國。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的中國正處於由富向強邁進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廣大青年傳承“以身許國、心憂天下”的精神血脈,投身時代洪流,成長為可堪大任的“后浪”。三是無私的奉獻精神。為了“屬於千百萬人的幸福”,流血流汗、無怨無悔作奉獻是軍人職業的顯著特點。不當空姐當炮長的女大學生士兵袁遠,懷揣著“去最艱苦的地方”的入伍初心來到西藏,與雪山為伍,與風沙為伴,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備戰打仗先進個人”,成為一朵盛開在青藏高原的“沙場之花”。
沙子呷:從“天之驕子”到普通一兵,身份的轉換必然會有一些心理落差。我當副營長時,營裡有個名叫多登的大學生士兵,他是來自四川甘孜的藏族小伙子,同樣是少數民族的我對他印象比較深。“當初選擇部隊,專門選了個打導彈的,為啥卻在大山中成了扛鍬使鎬的。”懷揣著“導彈夢”的多登,來到工程部隊之初的失落感溢於言表,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看到他這種情況,我與他多次交流談心,使他明白了每一個崗位都是部隊的重要“零件”,都是打贏的“螺絲釘”。思想上的轉變使多登變得踏實肯干,入伍第二年,他當上了副班長,被評為優秀士兵。
在克服困難與接受考驗中成長成才
■主持人:大學生士兵起點高,綜合素質強,但在遇到困難與考驗的時候,普遍存在抗挫能力弱、心理韌性不足等問題,他們應當如何面對和克服這些弱點呢?
蔡渭濱:相信多數大學生選擇報名參軍時,是有一些思想和心理准備的,但這種准備要聚焦在吃苦二字上。我認為,大學生士兵要吃得下“三種苦”,即“任務繁重之苦”“訓練磨礪之苦”和“紀律約束之苦”。既然來到軍營,軍人就是我們的第一身份,要把“戰士”當作一個學位來攻讀。要有“練為戰”的初心,在備戰打仗的崗位上發揮自身聰明才智。要有“零起點”的平常心,在部隊這所大學校裡從頭學起,在武器裝備的操作性能、日常生活中的作風養成、體能訓練的方法技巧等方面,多向班長、老兵學習請教,隻有積極適應環境刻苦學習、苦練本領,才能成為閃耀的真金。要有“釘釘子”的恆心,當前,軍隊建設加快了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步伐,為高素質的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台。但如果只是把部隊當作“過把癮的體驗站”和“鍍鍍金的加工線”,就難以在部隊發揮應有的作用。部隊每個崗位都是勝戰的戰位,但勝戰的標准是無止境的,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受得了艱苦。
王金霞:在這裡,我給大學生士兵提供一些緩解情緒的具體做法。首先,要允許自己有不同的情緒。不能一出現煩躁、擔心、緊張的感覺就如臨大敵。這時候可以做一些積極的生理改變,比如最簡單的放鬆法,先從雙手開始,握緊拳頭,握到最緊的狀態,保持幾秒鐘,然后慢慢放鬆,體會放鬆的感覺。再抱緊雙臂,重復上面的動作,然后是雙腿、雙腳……也可以使用情緒處理箱的方法,把擔心、焦慮、緊張的感覺隨意在紙上寫寫畫畫,投入一個小盒子或箱子中,每天倒掉,把情緒表達和釋放出來。第二要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新環境,主動去適應。要主動停止“來這兒是我選擇失誤”“我要是一直適應不了這裡的環境怎麼辦”等消極自我暗示,多給自己“這是暫時的”“我很快能解決這種問題”等積極暗示。第三要建立密切的戰友關系,構建現實社會人際支持系統。和諧友愛的戰友關系,有利於新兵適應軍營生活,順利度過“心理斷乳期”。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戰友,要在交往中多理解、多傾聽、多尊重他人,根據彼此間志趣、性格的差異,建立密切、穩定、安全的戰友關系。第四要及時宣泄不良情緒,善於尋求幫助。應學會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方法宣泄情緒。比如寫日記、運動、聽音樂、跟好朋友交流等方式,都可以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如果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總是調節不好某種不良情緒,不要自我封閉或者試圖否認這種情況,而要及時向戰友、班長、指導員等請求幫助,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
沙子呷:我當連長時,連隊裡有一名多愁善感的大學生士兵叫汪嘯龍,剛來部隊時,對於在沒有陽光的洞庫中晝夜奮戰的辛苦一時承受不了。一次夜班,他“撂了挑子”,跑到我的房間,堅決要求離開部隊,在我和指導員的再三勸說下,他才暫時放下了這個念頭。后來,在跟隨作業班組施工的過程中,他看到無論是老兵還是同年兵都在奮力拼搏著,於是他追問自己“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思想關”過了后,“苦累關”也就容易邁過去了。從此,汪嘯龍完全變了一個樣,他臟活累活爭著干、急難險重搶著上,由於表現優異提了干,現在已是一名連隊指導員了。可以說,他是一個在克服困難與接受考驗中成長成才的典型。所以,想要加入軍營的大學生們,你們或許會面臨體能訓練的苦累、面臨所擔負專業的繁重,但你們隻要堅守入伍時那份報效祖國的初心,部隊艱苦的磨煉會讓你們的青春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