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上海牌”引來“頂流”海歸
2020年,約2.2萬名海外留學歸國人才落戶上海。他們中,畢業於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的人佔比超過50%,畢業於世界排名前300名大學的佔比近80%。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期間,上海累計引進留學人員6.7萬余人,比“十二五”期間增加了1倍多。越來越多的海歸人才在國外學成后回國工作或創業。
數以萬計的海歸留在上海的背后,是這座城市想盡辦法吸引“頂流”留學人才的滿滿誠意。
留創園裡藏著“頂流”海歸
“一大波海歸回國,能否給他們一個好的就業、創業環境,留住他們中的高精尖人才?”上海漕河涇留創園(即留學人員創業園)總經理賴浩鋒本身就是20年前的海歸。如今,他所在的漕河涇開發區科技創業中心,專門開辟約6000平方米的辦公區給海歸創業用,而為這些海歸服務的工作人員,60%也是留學歸國人員。
從1996年建設留創園開始,上海迄今已有12個像漕河涇留創園一樣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區。2020年,上海又出台了進一步支持留學人員來滬創業的若干規定、留創園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以留創園為載體,吸引優秀海外人才回國創業工作。
以漕河涇留創園為例,這裡已經走出包括瀾起科技在內的多家留學歸國人員創辦的上市公司,集成電路、新材料等“硬核”領域的創業者大有人在。
瀜礦科技是一家專門為鋼鐵企業高效處理鋼渣的環保企業,其創始人是3名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青年博士。“中國每年產生3億噸鋼渣。其中兩億噸鋼渣被用於水泥、建材等領域,1億噸鋼渣被廢棄。”瀜礦科技CEO周小舟正是為了這每年1億噸的鋼渣而來,他告訴記者,從2008年至今,我國已有歷史堆存鋼渣20億噸,此外每年還在新增1億噸鋼渣。
中國,正是他和他的團隊大顯身手的舞台。2009年,周小舟憑借優異的成績從上海大學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地球與環境工程系攻讀碩博學位,主攻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和封存。讀博期間,他找到鋼渣循環利用的好辦法。2019年,他決定回國創業。
公司接到的第一個大單來自包鋼。每接到1噸鋼渣,使用瀜礦的技術,就可以產生0.7噸粗鐵料,消耗0.2噸二氧化碳,產生的0.5噸石灰石材料用於造紙、橡膠、塑料等。
“我最看中的是上海的綜合發展環境和這座城市為海歸人才量身打造的政策。此外,上海還具備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周小舟說。
如今,在漕河涇園區裡,周小舟有一處約1200平方米的中試實驗場地,他的團隊也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30余人,“去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的房租也免了。”2020年,周小舟和他的兩個合伙人受益於留學人員落戶新政,按照留學人員企業負責人和團隊核心成員“1+3”直接落戶條件迅速落戶上海,並拿到上海浦江人才計劃“第一桶金”50萬元,用於購買實驗設備等。
據了解,浦江人才計劃專門針對海歸人才,2005年至2020年,共資助4000多名海歸,資助總額近9億元,這些從15萬元到50萬元不等的資助金被大多數海歸人才用在了實驗設備購置和科研開發上。
拿什麼留住高層次海外人才
2020年年底,上海發布新版《留學回國人員申辦上海常住戶口實施細則》,新版細則對留學人員落戶政策進行了優化完善。
比如,新政對國(境)外知名高校學習獲得博士學位,以及世界500強知名企業、跨國公司等擔任高級管理、技術、科研職務的人才,給予“全職來滬工作后可直接申辦落戶”的便利化待遇﹔對上海緊缺急需專業的海歸人才,“全職來上海工作6個月后可直接申辦落戶”﹔對帶著自主知識產權來滬創業的留學人員企業負責人和團隊核心成員(3人以內),“來滬創辦企業6個月后可直接落戶”。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全國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歸人才的計劃,各地人才政策從原來的比補貼金額、納稅優惠等,變成了人才發展“軟環境”的比拼。
深圳的“孔雀計劃”打造專門的展示交流中心,既能展示、介紹當地人才服務工作,還能為人才和產品提供推廣和展示的平台﹔南京溧水區建立了人才發展檢測雲平台,通過大數據對企業和人才進行管理,並為其提供精確、快速的服務。
在上海理工大學,一項光學領域的全球重大進展得以實現。來自美國、南非、以色列等全球各個國家的學者,這段時間都在加強與該校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實驗室的聯系。2020年,在美國工作23年的青年光學專家詹其文回國發展,他在上理工創造的“颶風光場”受到世界矚目。
“國內有最好的實驗室,有充沛的人才梯隊,是時候回國了。”詹其文選擇的上理工,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400個光學實驗平台、6000平方米的超淨光學實驗室,共1萬多平方米的實驗環境,此外還有超三分之一學者為海歸的人才團隊。
周小舟也坦言,自己在上海能找到合適的研究團隊,能與全球最大的鋼鐵廠談合作,能自如地在上海生活,“一切都剛剛合適。”
新時代海歸創業更加多元化
賴浩鋒把周小舟、詹其文這樣的海歸,稱為“頂流”海歸。他告訴記者,2020年是一個“海歸拐點”。一方面,受疫情影響,眾多在外留學的高材生產生了回國工作、創業的想法﹔另一方面,新時代的海歸,比“老版”海歸創業更加多元化。
賴浩鋒說,上世紀80年代回國的一批海歸“硬核”技術最多、品質最好。但隨著我國開放進程的加快,赴海外留學門檻降低,新一代留學生更喜歡在海外攻讀金融、經濟、工商管理等專業,他們在新老經濟的迭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電商平台、共享平台等由這批人創造。
到了新時代,2020年,賴浩鋒看到了一群手頭既有“硬核”技術,又很有商業頭腦的海歸青年,“新藥、新材料等領域,都有一群原本在國外就能很有成就的人在往回走,我們要打好‘上海牌’,把這些‘頂流’人才吸引回來並服務好他們。”
去年,借著海歸潮,賴浩峰所在的漕河涇留創園吸納了大批海歸青年回國實習,他把優質的海歸人才推薦給入駐這裡的海歸創業者,幫助他們組建團隊。實習、工作、創業三位一體的服務鏈條就此建立起來。
漕河涇留創園甚至還為這些創業者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從2009年至今,已經與地方政府一起向海歸人才發放24億元貸款,由於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幾乎沒有壞賬”。近期,賴浩鋒明顯感受到一股“人才回流、知產回流”的態勢。
近日,上海市政府又修訂發布《鼓勵留學人員來上海工作和創業的若干規定》,總結梳理了近年來上海支持留學人員來滬工作、創業的成熟做法,同時進一步提升政策能級,進一步完善留學人員集聚機制、培養機制評價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進一步優化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綜合生態體系,形成一整套引進、培養、評價、激勵、保障的海歸人才引進、培育“閉環”,這也成為上海引才育才的一個重要特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