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白劍峰
2021年01月15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把醫學教育擺在關系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國情,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分類培養研究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古語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醫生是一個晚熟的職業,入職門檻高、培養周期長、成才難度大。盡管現代醫學飛速發展,但人類對於生命的認知還有不少“盲區”,很多疾病無法從根本上治愈,需要醫生終生探索和實踐。因此,隻有以最嚴苛的標准培養醫生,才能體現對生命的尊重。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學教育蓬勃發展,為衛生健康事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醫學人才。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醫務工作者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對疫情提出的新挑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我國醫學人才培養結構亟須優化、人才培養質量亟待提高、人才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必須著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暴露了一些短板、弱項和漏洞。其中,麻醉、重症、感染、兒科、公共衛生、全科醫學等學科人才緊缺,成為一個突出而緊迫的問題。例如,由於一些醫療機構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麻醉、兒科等專業的建設,導致很多醫學院校壓縮招生規模,從而出現人才結構性短缺。今后,各級公立醫療機構應統籌考慮學科發展,絕不能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淡化公益性質。在編制名額、薪酬待遇等方面,應主動向緊缺學科傾斜,讓緊缺人才擁有更廣闊的職業前景。又如,由於長期存在“重治療輕預防、重專科輕全科”的傾向,導致全科醫學、公共衛生等專業招生困難,人才供給相對不足。為此,《意見》提出,加快培養“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的防治結合全科醫學人才。系統規劃全科醫學教學體系,3年內推動醫學院校普遍成立全科醫學教學組織機構,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

  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必須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我國院校培養的醫生數量快速上升,但培養質量參差不齊,與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不相匹配。今后,我國將提高入口生源質量,積極採取措施吸引優質生源報考醫學專業。同時,夯實高校附屬醫院醫學人才培養主陣地,圍繞人才培養整合優化臨床科室設置,設立專門的教學門診和教學病床,著力推進醫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院校醫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合格的醫學畢業生,而醫學畢業生成長為合格的臨床醫師,則需要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畢業后醫學教育的進一步“打磨”。目前,我國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學員身份各異,薪酬待遇尚無全國統一的標准。作為“准醫生”的住培學員,因身份不同而獲得不同的薪酬待遇。針對這一現象,《意見》提出“兩個同等對待”:面向社會招收的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培訓對象培訓合格當年在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的,在招聘、派遣、落戶等方面,按當年應屆畢業生同等對待﹔對經住培合格的本科學歷臨床醫師,在人員招聘、職稱晉升、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與臨床醫學、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同等對待。這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重大突破,也是促進醫學教育回歸臨床的有效措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生素質關乎生命安全,醫學教育關系民族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應加快培養一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夯實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的人才之基,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5日 19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