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芭蕾舞的Bboy 當霹靂舞從街頭走進高校【2】

懷著霹靂舞夢 從學生“熬”到老師
“你們是國內第一批由雙一流高校培養的霹靂舞專業學生,必須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第一學期最后一堂專業課上,實驗班講師陳瑞思對進入期末考周期的學生再次強調,“誰都不能挂科。”班裡的學生未必知道,陳瑞思“苦口婆心”背后深藏的是羨慕和用青春為他們蹚出的路。
來自山東濟寧的陳瑞思10歲開始接觸街舞,交了一個月學費260元,帶他的師傅就告訴他:“以后你就跟我堅持跳,不用交錢了。”就這樣,從街舞比賽要等視頻制作,半個月才知道誰拿冠軍的日子跳到比賽有直播的時代。他很幸運,成為繼白鹿之后,北體大第二個依靠霹靂舞能力考入藝術學院本科的學生,但他仍不夠幸運,當時沒有專設的霹靂舞專業,他隻能學習中國舞。
陳瑞思大一時,白鹿已經跨專業考入北體大運動康復系在讀碩士研究生。像找到組織一樣,兩個沒放棄霹靂舞的高校Bboy經常結伴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去北京理工大學“蹭舞房”,練不到一個小時就得往回趕,“超過10點沒法兒洗澡”。當時,北理工的街舞社對外開放,室內舞房的木地板是無處練舞的Bboy們的天堂。北京孩子白鹿從大二時就對這裡十分熟悉,“人特別多,前面有人上課,后面一幫外面來練舞的”。也正是這段日子,他遇到身邊的第一個“大神”,一位來自韓國的留學生改變了他對霹靂舞的認識,“例如,原來覺得后空翻是特別難的事,因為周圍人都不會,突然間來一個人,他隨便翻,你就會覺得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自己也可以。”慢慢地,從其他舞者和各種Workshop(類似“研習會”——記者注)中博採眾長,白鹿從過不了海選“填海”逐漸能進16強、8強,“到大三大四時已經開始拿冠軍”,到如今霹靂舞圈知名的舞者。
“白鹿一直是我的榜樣,他讀研后把康復體能的相關知識帶進了街舞圈,幫助更多人科學訓練,預防損傷。”陳瑞思表示,曾經的師兄弟如今為了更年輕的Bboy成為同事,共同的經歷讓他們目標一致:“一定要把這個專業搞好,尤其今年第一年,我倆都很上心。”
在學校開設霹靂舞專業,陳瑞思在大四時就撰寫過一份可行性報告,但當時的社會環境讓缺乏師資和教材等現實困難成為難以逾越的山。但“入奧”的消息讓這座山出現了縫隙。
“進入巴黎奧運會對霹靂舞項目是一個契機,奧運會也呈現出擁抱年輕人喜愛的潮流運動的趨勢和態度,從北體大的學科建設來說,要服務於國家的奧運戰略,同時服務於社會的需要。”李小芬表示,由於是全新的項目,在探索階段,可以借助社會力量補充師資,白鹿和陳瑞思都是作為外聘老師在完成教學,未來不排除更多霹靂舞“大神”加入的可能,“外聘老師必須遵守高校教師的師資行為規范,但課堂需要以尊重項目本身的規律為前提”。
學校開放的態度給了白鹿和陳瑞思延續理想的機會,“盡己所能,讓他們少走彎路。”白鹿表示,剛開始上課時,其他任課老師反映“這個班的孩子不太聽話”。他和陳瑞思在課上便嚴肅強調,霹靂舞強調的個性和態度不等於沒禮貌,生活在社會裡就要學會適應不同的環境,“比如你去別人的婚禮,就不能像去跳舞一樣,穿肥大的褲子、露著紋身,你就應該穿正裝去,你要去尊重你所在的環境,而你們現在在學校。”“你們總說respect(尊敬),就要從尊敬老師、同學和周圍的人做起”。
苦口婆心,為的是讓外界能摘下對霹靂舞者的有色眼鏡。
在街頭活躍的霹靂舞確實有渾濁的一面,不夠科學的教學方式讓運動損傷從初學者就頻發,舞者叫不上專業名稱、隻能靠比劃交流技術動作,照貓畫虎后濫用的不雅手勢,以及缺乏創造力的抄襲行為……在一個項目快速生長的過程中,陣痛必然存在。但奧運會的賽場到來后,國際舞台或將帶來新的檢驗標准,2018年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奧會上,霹靂舞已經“試水”成為比賽項目之一,根據青奧會的打分標准,三角形的維度裡包括創造力、個性、表現力、音樂性、技術等,“技術表現隻佔20%”。白鹿表示,這意味著未來國內霹靂舞者需要注重的不再僅僅是技術“炸”,更需要有個人風格。
“從近年專業的街舞國際賽事看,隻有零星的中國選手可以嶄露頭角,大型賽事能過海選已經是非常難得。目前,世界上公認最強的1vs1賽事Red Bull BC One在近10年幾乎沒有中國男子選手進入過最后的16強名單。”白鹿認為,差距就在風格。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在霹靂舞這個舞種形成初期借鑒了許多中國文化的內容,李小龍關於水的哲學以及武術,影響了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青少年。”白鹿表示,書法、京劇、武術,包括很多民間舞蹈都是中國霹靂舞者可以借鑒的內容。
來到這個專業的學生,大多都帶著想沖擊奧運會舞台的目標。陳瑞思表示,如果將來要搭建霹靂舞國家隊或梯隊,希望學生能具有一定競爭力去爭取自己的機會。但同時他也希望有學生能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希望他們不僅能為國爭光,也能為街舞文化、嘻哈文化培養科研人才,當前國內外這方面研究是欠缺的。街舞的歷史、街舞的科學訓練方法等方面都需要這一代有人去研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