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校園辦起“豐收節” 田間地頭看自然 種菜做飯成作業【2】

2020年11月19日14:2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校園辦起“豐收節” 田間地頭看自然 種菜做飯成作業

  課堂“搬”到校園外

  種子基地體驗種植過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提到勞動教育,和大自然的生長規律是分不開的,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很多學校不僅僅在校園裡的“一畝三分地”上開展勞動教育,而是帶孩子們走出校園,充分感受到“自然的教育”,平谷區的南獨樂河幼兒園就是一個典范。

  開園之初,南獨樂河幼兒園四周栽滿了各種果樹,孩子們春賞花、秋收果、冬晒果干做糖葫蘆,為每棵樹制作樹牌,忙得不亦樂乎﹔被老師們作為原生態特意留下的各種野菜苦蝶甜菜蒲公英,花開處處自然成景,孩子們又在西面的山坡上播種滿地的野花野草,百草園就此而生﹔草長鶯飛,法桐樹上的喜鵲窩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她們收集不同的材料建造鳥窩﹔孩子們的創造亦是層出不窮,他們自制了澆花器、支架、帽子……

  “植物在生長變化,自然在四季更替,每個季節、每株植物、每個小生命都是孩子們生動的教材、形象直觀的教具”,南獨樂河幼兒園副園長高玉靜介紹說。幼兒園的老師們帶領孩子們走進田野、走進田間地頭,激發好奇與探究欲望的同時,也豐富幼兒們的學前教育知識,每學期老師們都會給每個班設計走近“自然的教育”活動。

  說到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前不久,豐台七小的全體師生剛剛體驗了一把。10月23日,他們來到北京中宏潤禾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教育基地和種子基地,體驗了蔬菜種植的全過程,還親手摘了玉米、辣椒,為玉米脫了粒,並在基地老師們的講解下,了解了常用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一位學生告訴北青報記者,通過親身體驗稼穡之艱辛,真正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句話的含義。

  勞動“必修”成體系

  挖掘多學科教育因素

  然而,勞動教育不單單是圍繞在 “田間地頭”,它更應該是扎根於學生身邊。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本市不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已經作為一門“必修課”進了學校課表。

  懷柔區廟城學校的校園內除了擁有十畝的農業科技種植園外,又在種植園內新增了一個佔地150平方米、擁有100多件展品的老農具博物館。學校把勞動教育與科技教育相結合,構建包含學科課程、實踐課程和研究性課程三部分的兩大類“少年科技種植園”課程群。北京八中京西附屬小學按照模塊方式設計開設了兒童園藝課、綠植探索課程,開展基礎園藝技能訓練。讓學生了解園藝勞動中用到的各種工具及其使用方式、安全事項,並通過種植大蒜讓學生了解秋季的作物種植情況。

  朝師附小的勞動教育課程已成為學校“悅課程”體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並且有專門的勞動教育的課時。在三級課程中加強勞動教育,挖掘各學科勞動教育因素,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加大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開設手工、園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課程。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手工勞技展演,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在學校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開辟專門區域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和“志願田”,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勞模報告會、手工勞技展演,提高學生勞動意識。

  拔絲紅薯成作業

  提高生活本領和技能

  勞動教育課具體怎麼設置?勞動教育課的成果,又應該如何評價?黃鬆峪中學老師滿文平總結說,“每一節課都要有學案計劃。雖然是勞動,但目的是為了什麼,最后要讓孩子們學到什麼,以及每一步的步驟是什麼,最后怎麼評價……這些都要求滲透到每位老師的學案中,學校也會一一檢查”。

  據介紹,黃鬆峪中學的勞動教育作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做種植規劃,如空心菜種植,是直接將種子撒到土壤中還是在小盆裡先進行培育等等,這些內容都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另一類作業,就是每節課及活動后的感觸、感想、收獲等等,以培育日記、畫報的形式記錄下來。

  而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房山分校的“挖紅薯”也不是挖完就罷,回到家后,孩子們還要和父母一起制作一道和紅薯相關的美食,無論是拔絲、烤,還是清蒸,吃起來都別有一番滋味。

  朝陽實驗小學則為各年級、各班級留了勞動“家庭作業”,組織各年級、各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勞動活動,讓孩子們親身經歷一個完整的實踐過程,感受和體驗家務勞動的辛苦,以及為家人奉獻的情感,在實踐和體驗中學會感恩,提高生活的本領和技能。如一年級要爭當自理小能手,二年級要學會給爸爸媽媽做件事,三年級要學會當家庭小主人等。(文/記者 劉婧 林艷 武文娟 蒲長廷 圖片由各學校提供)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