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北京聯合大學專業課飄出“思政味”

2018年12月27日08: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聯合大學專業課飄出“思政味”

在北京聯合大學,有一群教師“很忙”:課上,工科教師江靜金句頻出,總能把《庄子》名言、唯物辯証法原理和科學巨匠的故事信手拈來﹔高等數學教師段耀武在講“導數的微商符號”時,在演示文件中展示萊布尼茨符號思想的一大來源是中國象形文字,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

這所高校的很多教師正在嘗試改造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課,他們正成為“課程思政”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2017年11月,北京聯合大學推出《關於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全校專業教師挖掘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讓“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政課改革同向同行。

目前,不同學院制定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實施細則,70個專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1000多門課程煥然一新。不久前,該校黨委書記韓憲洲在學校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宣講作品,還被中宣部授予“優秀理論宣講報告”。

在韓憲洲看來,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增開幾門課程、增設幾項活動,而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塑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所有課程,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它是一種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涉及新時代高等教育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對它的探索沒有終點。”他表示。

建立教師“課程思政”責任制

“枯燥、無趣、照本宣科……”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英姣常聽到學生這樣評價思政課。

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思政課旨在幫助學生塑造“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供認識世界的方法,原本是好事,但學生課上抬頭率不高。無論思政課改得多麼“抓眼球”,學生還是關注讓他們“安身立命”的專業課。因此,專業課和思政教育往往是“兩張皮”。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在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時,韓憲洲受到了啟發。起初,學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採用“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開展“因專業施教”。但韓憲洲發現,除了思政課堂,多數教師忙著“教書”,少數教師才考慮“育人”,沒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去年,藝術學院教師李文文帶學生溯源紅色,前往北京167處紅色遺跡寫生,把革命歷史題材納入繪畫素材中。暑假期間,500多幅作品在北京八一美術館展出,引來不少人圍觀,完成了藝術創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巧妙結合。

這件事讓韓憲洲眼前一亮,他找到了學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拉開了學校“課程思政”的序幕。他認為,所有的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都可以被找到,所有課堂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為此,學校組織很多場推進會、研討會。教師開會時表示贊成,但會議一結束,仍不知道怎麼做,還是按照老路子教學。如何讓專業課教師跳出原有思維,把思政知識融入課堂,成為很多老師的難題。

表演系黨支部書記毛美娜回憶,去年,包括她在內的67個基層黨支部書記被叫去談話。由於學校印發的《關於健全規范黨支部主題黨日制度的規定》等文件中,明確要求運用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等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黨支部成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之一。“以往就是學習各種報告,現在成了集體備課會,教師們在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有的老師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對課堂有熱情,將二者結合后,他們更主動地挖掘其中的結合點。通過這樣的形式,專業課與思政課存在割裂的現象得到解決。

學校還建立教師“課程思政”責任制,要求各位教師守好自己的“責任田”,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因素。學校每個部門幾乎都領到任務——每個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應不少於3門﹔在集體備課和教學設計大賽中評選出課程思政示范課堂和優秀教師﹔教務處開始撰寫新一級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被納入教學單位和教師個人績效考核。

經過反復摸索與實踐,大家“開竅”了,“許多老師開始主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教書的同時育好人”。教師們也有了積極性,把馬克思主義和黨的理論化作自己內心的感悟,入情入理地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

如今,北京聯合大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從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到各門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全課程體系。

開辟孵化課程思政“土壤”

“我們已經從排斥、搞不懂到主動推動的階段了。”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公共英語課教師王成霞坦言,起初看到“課程思政”時她嚇了一跳,教得好好的,干嗎要跟思想政治挂鉤?然而,在梳理現有英語教材時,她才發現問題,“原來大家學習的英語素材都是西方的,中國本土文化被排斥在外”。

教師們坐在一起沒少討論,最終決定淘汰往年的英語教案,全部改版重寫。介紹中國科技、經濟、文化、傳統藝術和北京聯合大學校史等內容被納入教案,《雙11中國消費能力》《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名錄》《中國人的月亮情結》等文章成為課本主角。王成霞還總結出一套規律,“在課堂上吸引學生,不能一本教案講到底,要與時俱進,將最新的理論發展和時事熱點融入課堂中。”

一次,在講《The Woman Taxi Driver in Cairo(開羅的女司機)》這篇文章時,王成霞向學生發問:“埃及之都開羅已無法再現古埃及的強大,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為什麼隻有中國文明幸存下來?”

“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學生的回答讓王成霞非常感動。

如今,走進北京聯合大學的很多教室,新變化隨處可見。實驗室充斥的不再僅是數據和公式,中美貿易戰、中興事件等熱點問題被搬上講台﹔旅游學院師生策劃了旅游文創發展方案送去貧困村﹔金融與會計系教師以互聯網企業為例講企業家精神……

學生的課后作業也更加開放、多元:人工智能時代,中國智能制造,你如何接招?定積分概念中體現哪些數學思想方法及辯証法思想?教師們通過App計時答題、分組演繹、調查採訪等創新形式吸引著學生作更多思考。

但一些問題隨之暴露。智慧城市學院黨支部書記江靜就發現,雖然教師在努力推動,但列舉的事例卻很生硬,愛迪生、中興事件等故事重復性太高,有的教師講著講著,突然說“看,黨的十九大報告告訴我們……”為了提升教師水平,學院“種”下一棵“智慧樹”,每次教師集體備課時挖掘出的元素和案例將成為“果實”,為同類型的課程提供優質資源,教師隨時可從中找到靈感。

周末,韓憲洲都會把學校一些部門的負責人、輔導員、專業教師召集到一起,大家圍坐一圈,探討培育大學生的新方式。他們通過集體備課,溫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及其運用方法、十九大精神,研究當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

這是學校開辟的一塊孵化課程思政的“土壤”。教師們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批評建議。教授《微電子學》課程的教師看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句話時,想起因芯片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而引發的中興事件,並將其寫入課程﹔教師韓永萍受習近平總書記生態觀的啟發,將北京霧霾治理、河南蘭考群眾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地等故事融入課堂。

檢驗育人成果應交給社會

目前,北京聯合大學的老師照本宣科的情況少了,課堂更活躍了,教師從研究專業課奔向更多領域。新聞與傳播系教師劉文紅發現身邊出現可喜變化。

劉文紅稱自己這一年來惡補了很多馬列著作和哲學知識。曾經,她聽到學生抱怨所學的專業沒有前途時,往往會講大道理。現在,她開始引用馬克思主義的“內因觀”——外因很重要,不同行業、崗位的差異永遠存在,但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巨匠在限制中表現自己。能在平衡木上搶翻跟斗的人,比在地毯上表演‘后滾翻’的人要驚艷得多”。

在韓憲洲看來,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解決教師“為誰教、教什麼、教給誰、怎麼教”,讓學生清楚“應該在哪兒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麼樣的人”,督促教師從教書育人向立德樹人轉變。“隻有教師立德樹人、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才能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2016級影視表演專業張睿軒剛剛出演原創舞台劇《玉汝於成》,此劇展現北京聯合大學40年艱辛的辦學歷程,“我扮演的是改革開放大學擴招后的第一批學生。反觀自己的成長,我明白了人生是一場長跑,跑得快不重要,關鍵是要思索自己的終點和方向”。

新聞學專業於夢偉的感受是,老師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式,即從表象到本質。

韓憲洲經常被問到,“你們開展課程思政1年多以來,學生有什麼變化嗎?”

他堅持目前不要對學生進行評價。“當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學生自然會有所成長。學校育人的成果,不是一兩年就能立竿見影。”韓憲洲說,“作為一種思維工具、認識方法,學校像栽培器,我們等待學生在社會上‘開花結果’,為‘兩個一百年’去奮斗。要知道立德樹人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想 梁國勝

(責編:郝孟佳、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