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拔尖人才?“拔尖計劃”2.0未來十年又將如何布局?

2018年12月12日18:51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12日電(劉婧婷) 近日,“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實施十年總結交流暨2.0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據悉,為加快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教育部與中組部、財政部於2009年共同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即“拔尖計劃”,目前該計劃在20所高校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進行了近十年的人才培養探索。教育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20所“拔尖計劃”試點高校的代表等200余人參會,進行了相應研討。

高教司負責人: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拔尖人才?

據介紹,目前,“拔尖計劃”共培養六屆畢業生5500名,其中約118名學生進入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學科繼續深造學習,首屆“拔尖計劃”學生中已有40名學生獲得世界一流大學教職。高教司負責人吳岩在交流會上做了題為“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培養未來世界領跑者”演講。對於拔尖人才的培養,他認為,一要“識變”,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把握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新形勢和新挑戰﹔二要“想遠”,把握“拔尖計劃”2.0定位的新、目標的新、思路的新和模式的新,面向未來、布局長遠,深入探索現代書院制等拔尖人才培養模式﹔三要“做實”,科學選才鑒才、創新教學模式、強化使命驅動、注重大師引領、提升綜合素養、促進交叉融通、深化國際合作育人,做到拓展范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創新模式。他這樣闡述拔尖人才的培養目標:“希望培養的是杰出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是痴迷科學的人,是物我兩忘的人,是純粹、堪稱偉大的人,是可以改變國家和人類命運的人。拔尖人才培養如同“老酒泡人參”,杰出的拔尖人才是‘浸’出來、‘養’出來、‘熏’出來、‘育’出來的,要給天才留足空間”。

吳岩在“拔尖計劃”2.0研討會上發言

吳岩勉勵參會代表和專家,“我們希望,30至50年后,中國的代表性大師、巨匠,在回顧他們職業生涯時,發現這一生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是成為了“卓越計劃”、“拔尖計劃”的學生﹔80至100年后,有人評價21世紀發展史時,發現中國“拔尖計劃”培養的杰出人才,后來成為了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對世界文明、人類文明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人。那我們的計劃就成功了,彼時,今天的幼苗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校長們交流如何更好培養未來領導者

“我們培養什麼人?我們在培養未來領導者。什麼叫領導者?學貫中西,具有全球視野﹔會通古今,了解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文理融合,在書院制中成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在會上說道。他以“書院制與拔尖人才培養”為題,介紹了自身學校的書院制教育特色與成效。他認為該校的書院制匯聚不同文化及專業背景的學生共同生活,密切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使學生在課堂之外提升人文素養、溝通交流能力,增強自信心與責任感等。

“做出突破性成就的科學家和經濟學家都不是在狹隘的專業裡培訓出來的,他們的知識面遠遠超過物理、化學、醫學或經濟學”,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暨美方校長Jeffery S. Lehman教授在演講中引用一位教授的觀點,強調杰出的科學家視野並不局限於某一領域。他分享了上海紐約大學的教學探索,即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發散和聚合思維,建議可將科學家的成功案例和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相結合,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專家探討“拔尖計劃”2.0人才培養關鍵

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作為專家召集人,組織了與會特邀專家對20所高校的“拔尖計劃”工作進行了評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級巡視員、理工處處長吳愛華組織與會代表圍繞“拔尖計劃”實施十年的經驗、成果和問題,以及“拔尖計劃”2.0申報和實施方案進行了研討。

“拔尖計劃”2.0研討會現場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認為使命感教育很重要,他講述自己有一個從本科到博士都很優秀的學生,后來沒有堅持搞科研,轉行到了金融行業。“我覺得這個挺可惜,對他個人來講無可非議。可是,受到了最好的教育的人還要考慮為這個國家貢獻些什麼。”他感嘆,“杰出科研人才不要面面俱到,現在有一種優秀人才馬太效應,不能名、利、地位什麼都要。學生們也不要因為名利就放棄了自己的初衷。”

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席南華更加關注激發學生內心的熱情與渴望,“使命感的形成不容易,通過言傳身教激發學生內在的熱情,這更容易長久持續。幫助他們發現自己,使他的潛能得以釋放,國家也將從他的發展中獲益。”

(責編: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