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產學研合作促進新工科發展

2018年12月10日08:37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為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需要,建設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高等工程教育,教育部於2017年起實施新工科發展戰略,在全國試點建設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深入探究產學研合作與新工科建設的內在邏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構建新工科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視和堅持新工科建設的綜合性、繼承性和動態性。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現代工業發展,新產業和工程建設遇到的問題往往超越某一專業技術領域本身。新工科建設因而變得復雜化,需要綜合利用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包括網絡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智能化技術等知識,甚至也需要用環境、經濟、社會、法律等視角來思考和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

新工科對應的是新興產業,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雲計算等,以及傳統工科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推倒重來”“另起爐灶”往往欲速而不達。新工科與傳統工科相互補充、互相影響、協同發展,構建出工科專業“新結構”。新結構、新工科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隻有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作用,精准把脈當前和未來產業新技術發展,及時更新學科內涵、教育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才能永葆其“新”。

產學研合作相互促進。新工科既延續傳統工科發展規律,又基於新產業新需求對傳統工科學科建設模式、發展路徑和服務對象進行重構,促進學科建設從以學科為導向到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轉變、從專業分割到跨界交叉融合轉變、從適應服務到支撐引領轉變。走進企業、深入產業,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結合,新工科建設才能實現三大根本轉變,促進現有工科的交叉復合、工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應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興交叉學科,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向價值鏈中高端發展。

20世紀70年代的斯坦福大學正是順應世界產業結構變革的趨勢,集群化推動產學研合作,實現學科鏈轉化為產業鏈,引領世界科技和產業進步。這為我們建設新工科提供了借鑒,產、學、研三者良性互動、深度融合、利益分享,新工科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才能支撐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發展。

升級產學研合作平台。任何學科建設都有其學術生態環境,新工科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需要更加開放融合的新生態,需要進一步匯聚行業、企業、產業等優勢資源共同打造高等工程教育共同體。創新產學研合作的模式,變一對一的“作坊式”、鬆散型合作為集群式、緊密型戰略合作,有條件的學校積極探索建立大學理事會新體制,讓產學研合作從體制機制上得到保障。校企聯合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共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一流卓越工程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同時,更廣泛地吸引政府、社會團體等資源,通過校地合作、校際合作、國際合作,與地方政府產業對接、與同行高水平新工科合作、向國際一流新工科學習,為新工科發展營造良好外部氛圍並提供更多支持。將產學研合作對新工科建設的意義和作用,上升至學校戰略層面,由外部的支撐作用提升為內在的核心要素,在縱深合作中精准把握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在新工科建設中有針對性地予以呼應,進而推動產業的技術進步。

協同培養新工科人才。現有的傳統工科人才培養周期往往滯后於新技術發展步伐,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實際需求相對脫節﹔部分教師相對缺乏對工程技術和實踐問題的理解,難以有效地將新技術新知識新理念及時傳導至課堂教學。

針對長期以來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人才供需“兩張皮”現象,高校群需要與企業群探索建立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聯盟,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全方位融合,加快將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引進教學過程,更新教學內容和教材體系,完善新工科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同時,學校與企業在實踐教學環節聯合發力,聯建實踐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聯建青年教師“工程化”基地等,多種角度挖掘企業育人元素,使工程實踐教學與產業最新技術同頻共振、同步發展,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產學研合作是現代大學建設“新工科”的必然選擇。高校要著眼於未來科技發展和新產業發展趨勢,構建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和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超前布局新學科,探索和豐富產學研協同育人內涵,不斷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吳素華)

(責編:羅天林(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