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俄羅斯展示 積極向上的中國青年形象

2018年12月10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在俄羅斯展示 積極向上的中國青年形象

何海洋(左一)和團隊成員

“我們希望把這個有趣的平台一直做下去,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文化……從別人的故事裡啟迪自己,收獲成長和快樂。”2017年6月24日,微信公號“人在俄羅斯Russia”與讀者“第一次相約”。

“對於俄羅斯受訪民眾而言,當他們看到中國青年背著採訪設備穿梭在大街小巷,會加深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在促進和加深中俄友誼的同時,我們更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向俄羅斯展示積極向上的中國青年形象。作為留俄學子,這是一種特別的使命感。”公號運行1年多, 公號創始人、莫斯科動力學院博士生何海洋如是說。

從一個人背著相機去公園採訪,慢慢發展到現在的團隊,何海洋與大家一起把團隊發展壯大。團隊成員親切地稱他為“凍齡男神”,因為他常指出公號的發展目標和專題方向,同時精通攝影技術,是團隊的協調者。

——編者

讓更多的人了解俄羅斯人

做微信公號的想法,緣起於微博“人在川大”,無意之中看到這個微博賬號,一張圖、一段文字,介紹在川大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通過閱讀,了解他們的小生活、小困惑、小理想,收獲自己的成長感悟。這樣新穎獨特的方式,讓喜歡攝影與文字的我深深為之吸引。

俄語零基礎的我,來到莫斯科留學后,非常想了解俄羅斯人的生活和文化,然而語言成為實現這一想法的最大障礙,於是提升俄語水平,成為急需做的事情。能不能像“人在川大”那樣,採訪俄羅斯人,把他們的故事講出來,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普通俄羅斯人的生活,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直到在一次文藝演出上遇到了暮夕,我知道時機到了。

暮夕俄語專業畢業,是俄語大神,跟她說了我對公號的設想,她當即表示同意,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后來又遇到了少飛、學敏、子豪,他們組成了“人在俄羅斯Russia”微信公號最初的採訪和翻譯團隊。

2017年6月25日,我們推出了第一期採訪內容,從此小小的平台開始正式運營。公號就像我們共同的孩子一樣,我們用心做內容,希望她茁壯成長。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我們的公號,其中一部分人,喜歡我們的內容,加入我們,與我們一起運營公號。

我們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暮夕是公號創始人之一,現在在莫斯科公派讀研,多才多藝,彈鋼琴和夏威夷小吉他不在話下,歌聲悅耳動聽。張子豪與我就是在一次歌唱比賽中與暮夕結識,成為良友知己。暮夕是我們團隊的重要採訪成員之一,熟練運用俄語,常常以親和可愛的笑容讓被採訪者放下戒心,然后進一步打開話題與之交談,是我們團隊中的“女一號”。

張子豪在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讀研,是一個陽光開朗的男生,愛好旅游和音樂,平時喜歡參觀莫斯科的博物館和藝術畫廊,還會到流浪狗救助站做公益,積極融入當地文化。他曾參加過在莫斯科舉辦的“一帶一路”音樂會、中國電影節等活動,為中俄青年的文化交流盛宴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團隊成員陳厚斌在莫斯科公派讀研,做過兼職、展會翻譯、專業優秀。他和團隊另一位成員徹羅基(化名)是好搭檔,他們的想法獨特,構思新穎,卻往往能達成一致。

現在團隊中負責翻譯、校對工作以及聯系約訪對象的孫怡明正在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讀研究生,對俄羅斯文化等理解頗深,是位採訪能手,妙語連珠,能輕鬆和俄羅斯人打開話匣子。在生活中,她對俄羅斯音樂與電影著迷,喜歡不斷接觸新鮮事物,拒絕一成不變。

負責團隊文案的徹羅基也在俄國留學,感覺他總有用不完的構思與點子。

負責翻譯的小晴大人(化名),是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本科插班生, 俄語優秀自不必說,還是舞蹈達人,也是我們團隊的開心果。

除了中國留學生,我們的團隊還有一位俄羅斯人,是程序員工程師。他喜歡漢語,喜歡中國文化,更有5年打乒乓球的經驗。

我們團隊中的成員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但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做好公眾號,推動中俄青年的交流。

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

對於團隊成員而言,做公號能讓我們在俄留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一群優秀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思想碰撞時擦出的火花,對於每個成員而言,無論是團隊協作溝通能力,還是學識精神層面都有所成長。在一次次採訪中,我們不僅提高了俄語語言水平,也加深了對俄羅斯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普通民眾給予我們的支持和肯定以及他們溫暖的故事感動著我們。

對於俄羅斯受訪民眾而言,當他們看到中國青年背著採訪設備穿梭在大街小巷,會加深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在加深中俄友誼的同時,我們更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向俄羅斯展示積極向上的中國青年形象,作為留俄學子,這是一種特別的使命感。

記得有一次,在全俄展覽中心,我在採訪中遇到了一位上世紀70年代畢業的校友,當時他正與妻子和孫女游覽,聽到我與他同校,老人十分激動,回憶了自己大學時期的青春歲月,講述了與中國同學的故事以及中蘇友誼,勉勵我好好學習,報效祖國。老人身上的使命感,讓我十分感動和欽佩。

對於留俄學子整體而言,我們希望借助平台的微薄之力讓中國留學生了解俄羅斯,通過普通民眾的平凡故事感受這個國家。

公號還在起步階段,我們希望將來能在現有欄目基礎上,推出新的節目,同時不斷提升作品的質量和深度,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優秀平台,成為國人了解俄羅斯的窗口。(何海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2月10日 第 09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