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互動交流收獲良多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同學表演群舞。 張盼/攝
“走到陽關和嘉峪關,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唐代詩人王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心境。還有雖然在中學課本裡學到過絲綢之路的內容,但置身其間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學生石汶欣對記者說,敦煌當地老師還教授了反彈琵琶的舞蹈動作,令一直對中國傳統舞蹈興趣濃厚的她受益頗多。
五大主題游大陸
在近日於台北舉行的“青春的一百種故事”展覽開幕式上,回憶起9月間甘肅敦煌研習交流之旅,石汶欣現場比劃起了敦煌飛天的舞蹈動作。同她一樣,80余名台灣青年今年寒暑假也參加了大陸交流活動。四川大熊貓保育體驗、雲南茶馬古道攝影紀行、貴州傳統工藝工作坊、甘肅敦煌藝術交流、北京冬奧體驗和體育交流,五大主題,同樣精彩。
石汶欣說,敦煌一行體驗頗豐,莫高窟很壯觀,巧奪天工的彩塑和壁畫令人贊嘆。騎駱駝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穿行在沙漠之中,有種古時候攜帶貨物開展商貿的感覺。自己有幸學到敦煌舞蹈的幾個動作,在匯報演出中也欣賞了西北高校學生的表演。
“別看舞步沒有移動,但重心要找對,要很穩定,所以有難度。”石汶欣說,單是學習敦煌舞蹈簡單的動作,已經花費了不少時間。自己在學校裡主要學習現代舞和芭蕾,民族舞也會學習,但敦煌舞蹈獨具特色,還是第一次接觸。
“我們匯報舞蹈的名字是《英》,其中運用了紅布條,有兩岸連接的用意。”石汶欣說,“雖然來自不同地方,但熱愛舞蹈的心都一樣,可以一同學習進步。”
兩岸伙伴齊動手
台灣虎尾科技大學研究生盧亭宇已經是第二次參加系列活動。此前她在網上看到報名信息,當即報名參與,前往四川臥龍、雅安、都江堰三處熊貓基地,在實踐中學習大熊貓保育知識。能與大熊貓親密接觸,讓她現在想來還滿心歡喜。
“台北動物園的熊貓人氣很高,總是有很多人排隊。”盧亭宇坦言,自己在台灣的時候並沒能親眼見到熊貓,到了四川熊貓基地,每天都能見到幾十隻,初次目睹熊貓風採讓她非常興奮,她也對有幸摸到熊貓倍覺感恩。
今年盧亭宇再度踏上旅程,走訪貴州苗寨,學習馬尾繡等當地少數民族傳統工藝,還與少數民族朋友一同跳舞,和貴州大學生腦力激蕩,完成一系列設計作品。在聽到當地蝴蝶媽媽的傳說之后,她和同伴們一起排了出舞台劇,並設計了全套服裝。
在台北展覽現場,盧亭宇和同伴們親手制作的蠟染作品、民族服飾和挂件吸引眾人目光。“一系列紙質創意品和活動宣傳海報也都是我們設計的。”盧亭宇告訴記者。
在盧亭宇之后,台灣世新大學的鄭鈺鈴今年報名參加了“四川大熊貓保育實習體驗營”,她說,大熊貓飼育員很辛苦,大清早就去清掃圈舍,掃具有時清理不到,還要直接上手。營員會喂食大熊貓蘋果和豆類玉米做成的窩窩頭,好奇心強的她還品嘗了熊貓餐。
通過分析大熊貓糞便,營員學習掌握其飲食和健康狀況。在與四川農業大學同學交流的過程中,鄭鈺鈴發現大陸同學雖不來自相關科系,但對大熊貓保育擁有很多知識,這點讓她嘆服。
追夢大陸收獲多
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的陳致瑋兩年前愛上了滑雪,夢想是滑遍全球滑雪場。今年寒假,他從近300名報名同學中脫穎而出,參加為期一周的北京冬奧體驗營。他坦言北京之行收獲頗豐,既實現了走進奧運場地的夢想,又游覽了從小向往的萬裡長城和故宮,更重要的是結交了不少大陸伙伴。
雲南茶馬古道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的陳威霖與雲南大學生身騎騾子,用鏡頭記錄行跡,追溯藏地與古道的歷史。雖然騎行比較顛簸,也造成身體疼痛不適,但他樂在其中。他向記者展示圖片牆上自己的作品,還說自己夢想從廣州一路騎馬到西藏,並以寫書的方式加以記錄。
陳威霖說,茶馬古道的騎行和隨后去北京的參訪,讓他對大陸的印象大為改變。茶馬古道像是寧靜的世外桃源,可以體驗到藏族民眾的熱情,北京則是步調非常快的都市。雖然媒體和課本上也會介紹大陸,但隻有親身體驗過,才能領略其豐富的樣貌,類似的交流活動非常重要。
本次展覽由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主辦。該校重視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並較早地參與兩岸交流,曾多次舉辦兩岸青年實習和交流活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