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用文學浸潤孩子心靈(在一線)

本報記者  丁雅誦
2018年11月29日05: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我已經坐在了春天裡。可是我必須在這春天裡去看幾個人,在他們的身邊坐坐……”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領讀者大會暨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中國分會閱讀年會”上,深圳實驗學校小學教師周其星與學生們一起朗讀,探尋兒童文學的美妙。

  “文章中,最打動你的是哪句話?”“走近故事的主人公,你想對他說什麼?”在周其星引導下,大家跟隨著作者的筆觸,漸漸將思緒投入到作者對親人的追憶中。“這不僅是一堂語文課,更是一堂文學課。”周其星說:“語文閱讀不能將作品隻作為閱讀的材料,分散地去學習生字生詞、語法修辭等,更應當增添詩意的表達,讓學生去想象、去感受、去理解。”

  在兒童讀物中,文學可以說是最主要的一個方面。“文學就是人學,兒童文學就是兒童精神生命的母體。”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把閱讀抓好了,教育也就抓好了一大部分。如果一個孩子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真正愛上了讀書、學會了讀書,那麼也就掌握了自我教育的工具。

  文學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身心正值發育期的兒童來說,可以說意義非凡。“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比如《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夏洛的網》等,都是以兒童視角為切入點,揭示出人性中光明、溫暖、值得堅守的一面。這樣的文學作品,會成為一個孩子生命中的底色。”朱永新說:“孩子長大成人后,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痛苦絕望的時候,這些童年的記憶能鼓舞他們站起來,激勵他們不斷向前。”

  “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由於創作者所處的地域、環境、年代、寫作經驗和人生經驗各不相同,作品也就有了各自獨特的氣質和特色,並共同構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兒童文學全景。”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主席張明舟表示,如果孩子們從小就能相互了解彼此的歷史與文化,理解人類共同的情感與價值,那麼他們長大后就能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

  市場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童書零售市場品種超過25萬種,其中兒童文學類圖書佔30%左右,約7.5萬種,粗略估計,近年來,每年出版的兒童文學新書也在5000種以上。“但繁榮背后有隱憂,新書多、好書少是讀者比較普遍的抱怨。”中國出版協會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主任李學謙說:“有些書看起來是新書,但實際上是類型化寫作,跟風出版、重復出版,沒有多少創新﹔還有一些書為了滿足孩子娛樂、獵奇心理,用玄幻、離奇、驚悚、搞笑的故事來取悅孩子,沒有多少營養。”

  “真正的兒童文學應當有認知、教育、審美等方面的功能,構建起孩子的心靈世界。” 李學謙表示:“兒童文學應該更接地氣,像《稻草人》《小兵張嘎》《寶葫蘆的秘密》《草房子》之類的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正因植根於特定年代兒童的現實生活,塑造了特定環境中的兒童典型形象。兒童文學應該更有童心,要摒棄‘成人本位’‘教育者本位’的視角,防止兒童文學‘娛樂化’‘輕飄化’。”兒童文學是兒童閱讀的第一塊基石。打牢兒童閱讀的基礎,需要更多更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也需要更多的領讀者,引領孩子走進廣袤富饒的文學世界。“一個原本有趣的閱讀過程,如果變成一個為了做題、為了寫作而進行的過程,就會立刻變得無趣。長此以往,孩子更會變得排斥閱讀。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讓孩子去感知、去歡笑,才是最重要的。”新閱讀研究所所長梅子涵說。

  如何讓文學作品走進課堂、走進孩子心中?江蘇省特級教師丁筱青理解:“首先,文學的課堂要以兒童為主體,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體驗者,教師的作用是輔助指導。其次,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孩子親近文學,比如,要根據孩子的接受狀態來設計問題,不要過度追問,試圖把他們引導到成人想要的答案。可以適當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推理,但不要貼標簽、用概念,不要肢解文本。”

  用文學浸潤孩子心靈,構建起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閱讀世界,期待每個兒童文學創作者、領讀者、關注者的共同努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9日 17 版)
(責編:王仁宏、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