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難在哪

記者林露
2018年11月15日11:3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目前,中國教育的發展水平已經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創新人才為中國現代化事業服務成為了非常急迫的工作。”近日,原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

從教育發展方式上尋求轉變

博專結合的扎實的知識基礎,以創新能力為特征的高度發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自由發展的個性……談及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鐘秉林認為除了上述幾個重要特征之外,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強烈的競爭意識以及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是必不可少的。

從前是上學難,現在是上好學校難。“這個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是拓展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這就需要先從教育發展方式上尋求轉變。”鐘秉林分析說,硬件條件可以很快得到改善,軟件管理水平也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得到顯著提升。但是,辦好一所學校的關鍵是精良的教師隊伍,這需要幾代乃至十幾代教師長期積澱才能形成。學校的辦學傳統、校園文化、校風學風以及鮮明的辦學特色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澱過程,絕對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且也不可能用錢簡單地堆砌起來。

為了化解人人都想上好學校的矛盾,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式正在從外延式的發展轉變為優化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鐘秉林介紹說,現在高等教育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包括學位授權的審核,雙一流建設,學位証書發放等,都是圍繞著提高質量、優化結構進行的。

提高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契合度

創新人才培養面臨著諸多挑戰。“挑戰之一就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鐘秉林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進行轉變,核心是創新驅動,主要是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管理創新。在上述這幾個方面,大學能夠發揮優勢,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職業也隨之發生變化。傳統職業內涵在更新,新的職業不斷產生,社會職業的變化必然會導致人力資源需求和就業市場變化。如何根據這些變化調整人才培養規格、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從而提高大學人才培養效果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契合度,這是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好創新人才,關鍵是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鐘秉林表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使命,也是現在我國正在進行的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他認為,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應該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應該進行一體化建設。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學科建設,通過高水平的實用性、應用型學科建設來促進專業發展,促進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直面科技挑戰 線上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結合

科技領域產生的重大突破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人才培養還面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鐘秉林說,科技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我們難以具體預測到何時會產生怎樣的突破。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早做准備,深入思考如何凝練學科和專業方向,如何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以及這些先進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人類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正在改變:知識傳遞的方式轉變為現在的多向互動,顛覆著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這種知識傳遞方式的轉變對我們的沖擊在於大學教師的身份、角色正在發生轉型:過去是知識單向傳遞下的知識傳授者,現在教師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這是國內外教育界一個高度的共識。

這種變革正在沖擊學校教育教學的觀念、組織形態、管理機制、教學和學習方式,甚至於沖擊到傳統的教師布局。大學中的師生關系已經形成一種新型的所謂學習伙伴的關系。如何面對這種挑戰?鐘秉林為,大學需要進行多樣化探索,能夠在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方向下功夫,能夠在教師參與網絡教學上下功夫,尤其能夠引導教師把線上教學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