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杜玉波:著眼世界水平 著力中國特色——對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再認識

2018年11月12日08:5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杜玉波:著眼世界水平 著力中國特色——對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再認識

中國教育在線 徐明磊/攝 陳小紅/制圖

  作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杜玉波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40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走過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強的輝煌歷程,實現了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歷史性轉折。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發展的豐富經驗,科學規劃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布局,奮力開啟了新時代中國教育事業的偉大征程。結合學習貫徹這次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就著眼世界水平、著力中國特色、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談幾點認識。

  第一,把培養一流人才作為核心使命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縱觀世界高等教育史,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延綿數百年,其間受到各種力量的影響,經歷了深刻的變化,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的功能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逐步拓展,但大學作為教師和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本質沒有變,人才培養的第一功能和核心使命沒有變。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對中國教育提出的新定位、新論斷、新要求,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高等教育的總綱領、總遵循、總方針,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始終堅守的根本教育理念。

  當下,我國正在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這是一項高等教育的引領性工程、示范性工程、突破性工程。它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就是要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的“雙一流”。這個“一流”的內涵很豐富,要素有很多,標准是多元的,各種類型的高校都可以爭創一流。一流的核心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既包括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人才,也包括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

  大學要培養一流人才,必須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最主要標准;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工作的首要追求;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把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改革的著力點,著重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二,把服務國家需要作為責任擔當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大學要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心同向,要始終以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為使命擔當。這是大學發展的動力所在,也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普遍規律。中國的任何一所大學,都要始終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任何時候都要把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責任和使命,在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價值體現,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戰略任務。

  當下,高校要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切實擔負起為黨分憂、為國擔當、為民族奮發的歷史責任。一方面,要培養擔當科技強國建設重任的時代新人,提升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人才支撐能力;另一方面,要發揮高校主力軍作用,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這是大事,一定要辦好。

  最近,教育部正在謀劃一系列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區域創新實驗。比如,高起點高標准規劃發展雄安新區教育、深化粵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構建長三角教育協作發展新格局、促進海南教育創新發展。再比如,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西部教育振興計劃等等。這些措施,都是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來設計的,各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積極參與到這些重大舉措中來。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家產業布局升級的進程不斷加快,迫切需要調整教育結構,推動高校轉型發展,積極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對這個問題,要站在國家大局的高度來審視,深刻理解“轉型”的意義和實質。要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國家需要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來,轉到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不同類型人才上來。無論是新建本科院校還是其他高校,都面臨著轉向質量提升、內涵發展新階段的巨大挑戰,大幅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撐,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更應該有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三,把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作為價值追求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前了15年。高等教育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在推動國家發展、引領社會進步、實現民族復興中的作用更加凸顯。我們的大學必須始終把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作為價值追求,在“四為服務”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之中。中國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還只是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隻有8000多美元,不但水平相對較低,而且還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產業結構看,盡管近年來我國在很多“上天入海”技術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整體上我國還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特別是我國在制造業很多方面是落后的。據有關調研顯示,32%的關鍵材料研發在中國仍為空白,52%的關鍵材料、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終端處理器和絕大多數計算機處理器、存儲芯片,都依賴進口。應該說,我們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短缺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是知識產權保護下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高等教育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大學在人才、科技助推經濟建設主戰場方面,既大有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

  在這次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評價是一個必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功利化傾向。我認為,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除了看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還要看它對國家、民族、對社會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從根本上來說,看一所大學辦得怎麼樣,不是看一時的規模、數據,而是要以長遠的眼光、歷史的視野看它培養出什麼樣的杰出人才。高校對於社會的最大貢獻,不在於它能拉動GDP幾個百分點,也不在於它能發表多少篇SCI文章,而在於其人才的培養質量,尤其是要看它的畢業生為國家和社會做了多大貢獻。

  第四,把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作為辦學方略

  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和主要功能決定了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走開放發展道路。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是否具有寬廣的全球視野、開放的辦學理念、重要的國際影響,已經成為衡量一所大學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志。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需要把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作為不可動搖的重要辦學方略。

  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一方面應該把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請進來”。具體來說,是要把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良好的師資、優秀的課程和教材請進來。同時,應該注意處理好“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既要借鑒,也要弘揚。”這個道理十分深刻,也就是說我們既要虛心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也必須理性客觀地看待和保持我國教育的優勢。隻有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高校發展的強大合力。

  另一方面,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應該注重“走出去”。但是,“走出去”應該重點布局,不能一哄而上。其中,出國留學是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加強出國留學的科學規劃,針對國家最需要的專業,把最有潛力的學生選拔出來,送到國外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學習深造。應該加大尖端人才、國際組織人才、非通用語種人才、來華杰出青年人才、國別和區域研究等五類人才培養力度。

  擴大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既需要加強與世界發達國家的交流,也需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不久前,我率團到美國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和相關教育機構開展座談交流,達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對與中國高等教育加強聯系合作有著強烈的興趣。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響應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牽頭發起了“中巴經濟走廊大學聯盟”,在推動中巴兩國高校合作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工作機制和舉措,都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有益探索。

  第五,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根本保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証,集中體現在加強學校的黨建工作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強調的,要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

  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黨的政治建設,核心是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關鍵是政治領導和政治根基,基礎是政治生態和政治文化。要圍繞這幾個方面來加強建設,特別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高校建設成為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堅強陣地。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部署上來。

  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黨的領導在教育系統能不能有效實現,取決於基層黨組織體系健不健全,黨的建設抓得好不好。要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把基層黨建工作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不要搞成“兩張皮”。要通過基層黨組織做好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我們常講,黨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是做暖人心的工作。在高校,就是要做好廣大教師的工作,既要厚愛,也要嚴管,注重激勵與懲戒相結合,注重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思想政治引導,把廣大教師團結和凝聚在黨組織周圍,這是我們最大的政治責任。

  全面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高校應該形成以大學章程為基礎,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以學術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理事會為支撐的現代化大學制度整體框架。具體講,就是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現行領導體制運轉好;學習借鑒國內外辦學治校先進經驗,把學術組織作用發揮好;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學校建設的積極性,把民主管理與民主監督把握好,全面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本文為作者11月3日在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上的講話)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