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校教學驚現革命性變化

粉筆、教鞭、黑板一直被人們稱為課堂的老三樣,而投影儀、白板、錄音機則被稱為課堂的“新三樣”,時至今日,曾經被譽為課堂三寶的新老三樣正逐步被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這“最新三樣”所代替。10月16日,北京名校育英中學牽手科大訊飛簽約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應用示范校。簽約現場課堂展示階段,語音識別、語音速錄、OMR識別、OCR識別、評價統分分析引擎等人工智能高科技技術紛紛上陣,為現場嘉賓獻上一場教育科技“盛宴”。現場專家驚嘆,又一次科技革命對教育影響的大潮來臨,課堂教學真正實現革命性變化。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此次育英中學與科大訊飛的牽手,並非是單純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校園。校長徐素霞表示,雙方將合力將學校打造成京城首所人工智能應用特色校園,成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學校。圍繞這一目標,雙方將從建設人工智能環境、提升師生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培養師生人工智能思維三大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我們計劃用3年∼5年的時間實現這一目標。”徐素霞說。
事實上,作為海澱區乃至北京市的傳統名校,具有70年光榮歷史的育英中學不曾停下尋求新的發展契機和道路的腳步。
去年7月,國務院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同時也提出了開展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規劃》的出台讓多年來堅守科技興教的干部教師找到了出路和方向。
當天,在與簽約儀式同期舉行的“人工智能教育論壇”上,育英中學的師生們通過兩堂觀摩課,共同體驗了人工智能帶給課堂教學的巨大變革。在初中化學課上,幾乎轉瞬之間,學生的分組實驗通過iPad拍攝被上傳到網絡“班級空間”中﹔經過教師選取,小組實驗視頻得以在班級范圍內共享,為全體學生的深入探討和反思提供了可能。在高中物理課上,人工智能技術支撐起人機耦合的教學課堂。教師基於數據分析,實時掌握學情、診斷教學,從而進行精准講評、智能批改與精准輔導,助力實現“因材施教”的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人工智能將會在未來教育教學中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育英中學與科大訊飛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模式進行深度研究和探討,是當代科技深度融入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表示,大數據驅動下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將是雙方攜手探索、合作的方向。
論壇當天,不少老師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確實改變了課堂,讓過去許多課堂上做不到的事情變成了可能。事實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教師的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管理能力等將會得到提升,傳統的教、學、考、評、管方式也會與時俱進。對此,海澱區教委副主任趙建國表示,育英中學與科大訊飛合作建設人工智能應用示范校是站在了教育教學的時代最前沿,會對今后的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帶來質的改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未來已來,人工智能素養必然是未來公民的重要素養之一。據悉,在科大訊飛的幫助下,育英中學將為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搭建寬廣的平台。“人工智能示范校的建設,將以校園科技節、人工智能嘉年華、人工智能創新科技大賽、國內外人工智能高校研學等活動形式,深化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創新。”校長徐素霞說。
“教育與技術的融合是相互影響與博弈的過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中雄表示,北京市育英中學和科大訊飛的合作是超前布局,是把握住時代技術發展、面向未來教育而下的一步“先手棋”。未來,育英中學和老師們將在如何應用技術在教育中實現變革,在培養面向未來人才方面進行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探索。(記者 雷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