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2018大學校長論壇>>校長發布

大連理工大學:一流本科教育要“軟”“硬”兼施

2018年10月26日18:1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18年10月25日,人民網2018大學校長論壇舉辦期間,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公開發布“一流本科教育要‘軟’‘硬’兼施”。

全文如下:

一流大學要有一流的本科,本科教育要達到“一流”,首先要在“硬”指標上與世界一流大學“對標”,這些可比性指標是邁入“一流”的關鍵。同時要用思想文化“軟”實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一流本科,將國際通行標准與中國特色緊密結合,在新時代教育工作中堅持立德樹人,始終將“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靠誰培養人”作為思想和行動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構建起體現自身價值內涵的人才培養體系。

以“兩個面向”為己任 做好人才培養“大文章”

中國高校人才培養的“軟”實力主要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教育方針、辦學理念和由此產生的精神文化傳承上。“軟”實力是“硬實力”之“根”,之“綱”,之“統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做好人才培養“大文章”,就要筑牢教育強國、科教興國的精神之基,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精神實質領會透徹,把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高度統一起來。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學無不帶有其民族風貌和精神文化特質,無不是在服務本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大學的特色和優勢有效轉化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作為使命、責任和擔當,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中、在助力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較量中,輸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和技術力量。

為此,大連理工大學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以下簡稱“兩個面向”)作為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努力方向和目標追求。“兩個面向”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具體體現。它說明,辦好中國高等教育既要腳踏中國大地,還要仰望人類星空﹔站位要高,視野要遠,格局要大,謀劃要深﹔“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 “兩個面向”凝心聚力,喚起廣大教師為了國家的需要而奮斗的激情,在國家戰略性、前瞻性、目標性領域的基礎研究中,在解決國家重大工程、重點項目上的關鍵性、“卡脖子”的科技攻關中,在探究國際上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用對教育事業的一片忠誠,踐行立德樹人光榮使命。它要求,“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四個服務”﹔要把人才培養作為教育的核心任務,把立德樹人貫穿於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千秋基業,人才為本。”立“大德”方能有“大擔當”,有“大德”“大擔當”方能有“大愛”﹔“大愛”需要有“ 大擔當”的能力,更需要有“大先生”的胸懷。“兩個面向”就是立服務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大德,做大擔當的事業,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

做好做實“兩個面向”需要處理好三方面關系

一是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關系。一所一流大學一定具有幾個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但是,建設一流學科強調的不是隻拉長一個學校優勢學科的“長板”,而是要在拉長“長板”的同時補齊“短板”,帶動學校的整體發展。隨著全球科技創新的突飛猛進,傳統優勢學科要繼續保持實力,一定要有相關學科來支撐,才能形成新優勢﹔而且,重大科學技術的原始創新一定是多學科交叉的結果。因此,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關系應該是一流學科的“點”帶動支撐學科的“面”,點面結合、全局一盤棋,構成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整一架構。這要求中國高校把“雙一流”建設作為學校教育改革、整體躍升的契機,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抓手,不斷進行學術組織和管理機構的體制機制創新,以打“組合拳”的整體優勢快速融入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中,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做出高校應有的貢獻。

二是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學科建設包含人才培養的專業方向,是科學研究的龍頭與保障。一流的學科不一定是一流的專業,而一流的專業一定有一流的學科來支撐。換句話說,做好人才培養這篇“大文章”,學科建設是基礎,還需要深耕人才培養的專業內涵建設。一流的專業建設要以教學為中心,與世界一流大學看齊。為此,我們要在國際通行標准下,完善專業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和課程大綱等,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導向”,以“硬”指標來與國際一流“對標”。

三是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要由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來強化和提升,科學研究的水平影響和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科學研究最終要反哺人才培養,這是高校科學研究必須堅守的重要價值本分。因此,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一流的人才,培養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必然追求和最終歸宿。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本科。

以培養精英人才為目標 實施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正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同質化、加強個性化培養,以適應國家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大連理工大學在本科教育中注重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出“實施精英教育、培養精英人才”的教育理念,圍繞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一流師資和一流保障,經過十幾年努力,在研究型教育改革中探索了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基礎學科的拔尖人才培養。基礎學科的發展,無論是面向基礎研究、提升科學技術原始創新能力,還是面向教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都起著關鍵性作用。工科的發展要有后勁,就得有基礎學科作支撐。我們加強基礎教學基地建設,與國內高端科研院所、關鍵領域研發機構合作,在解決學科前沿關鍵共性基礎研究中,聯手拔尖人才培養。科研院所科研實力雄厚,研究領域比較集中單一,承擔著國家重大研發項目﹔高校學科門類齊全,基礎研究扎實﹔雙方優勢互補,有利於產生創新性科研成果。科研院所科研設施先進、科研資源豐富,科研項目與實際應用結合緊密,高校與其聯手,為培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中的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土壤和環境。十一五期間,學校建設了1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位列工程教育改革十所高校第4位。

二是“新工科”教育中的創新人才培養。受新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沖擊,傳統工程教育必須持續改進、不斷深化,進行新工科專業建設,提升服務供給側能力。一是傳統學科通過淘汰落后專業,增設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杆的學科前沿領域的新專業方向,實現學科專業的轉型升級。二是開辟直接與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相關的新興專業。三是不同工程學科的跨學科交叉、復合,或者工程學科與基礎理科、應用理科交叉融合。通過跨學科交叉,創造出科學技術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實現新突破的增長點。四是工程學科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交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對工程學科具有戰略性宏觀指導、提前研判、理性分析作用,工程學科對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具有實驗驗証、數據信息智能化支持等作用。雙方優勢互補,可延伸、拓展出全新學科。

三是工程學科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傳統工程教育強調按工程科學家的培養模式來為學生設置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過分偏重於既有理論、科學知識傳授,畢業生掌握新型科技知識不足、實踐能力不強,不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素質提升,不能滿足工程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現代工程教育應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工程實踐綜合能力培養體系,需要學生掌握一個工程項目或產品從設計到制造的全過程全鏈條的知識、能力、素質和態度,實現從“科學范式”到“工程范式”轉化。為此,大連理工大學確立了“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進行大類招生、實施大類培養”,重在為學生打下寬厚的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大連理工大學是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第一批高校,學校與企業合作創建校外實踐基地,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真正走出去,深入企業實踐﹔同時建立了企業家、工程專家來校授課和指導機制,形成了較為全面的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培養體系。

四是國際化人才培養。搞好國際化建設是高校教育綜合改革一項重要內容。我國作為高等教育后發型國家,在一流大學建設中,通過不斷加強與先進國家一流大學的交往,在科研合作論文產出方面已經有了一定成績。但是,中國高校在吸引國外一流大學教師和一流大學的學生到中國高校來的能力還亟待增強。也就是說,國際化建設,不僅僅是走出去,同時應該重視引進來。在這方面,中國高校要從教育開放和學生開放兩個方面,打通中外高校間互訪、互派的通道﹔教育開放,要進一步深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指標與世界一流大學“對標”,以此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開放,要通過培養方案接軌、授課語言的互通,培養我國具備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的精英人才,同時吸引海外優秀學生來校留學,同窗學習。

以教育教學改革為動力 推動一流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以優勢學科帶動一流專業建設。將學科建設的優勢轉化為育人的資源優勢,是打造一流專業的有效手段。建立科研資源向本科生開放制度。通過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一批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使其轉化為學科前沿實驗課程,為低年級學生開設綜合型、設計型和研究型實驗,學生大一時就走進實驗室,一些學生大三之后就能加入教師科研課題組。多年來,按照“323”培養模式創建一流專業,即“學科+課程,大專業+課程,大專業”的“三階段”設計,“學科大類+大口徑專業”的“兩段式”方式,“通識+學科+專業”的“三層次”結構,打造一流專業建設平台,形成以優勢學科和高水平科研為依托的優勢與特色專業平台﹔以公共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為重點的精品課程平台﹔以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牽引的高水平實驗教學平台﹔以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為依托的學生科研訓練平台。

以研究型教學推動教育改革。近十年來,學校以接受教育部國際工程專業認証為契機,2012年和2016年兩次重新修訂培養方案,圍繞新培養方案各專業進行課程教學大綱修訂。目前大連理工大學已有19個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証評估,成為全國高校中通過專業認証最多的學校。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學校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馬克思主義學院採用 “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方法,成為全國思政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范例。以打造“三個百計劃”(名師、名課、有影響力教材)為目標,以精品開放課程和MOOC課程建設為抓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學校現有本科招生專業77個,其中有23個國家特色專業, 17個遼寧省示范專業,19個遼寧省優勢特色專業。學校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有3屆及以上畢業生的所有專業,建立內外部或第三方評價機制,對評估落入全國后40%的專業,建立減少招生、隔年招生、暫停招生、停辦專業等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以一流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 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大連理工大學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在全國高校率先成立“創新教育實踐中心”,率先確立了教與學相統一、學與用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三個統一”理念,構建了國內領先的一個理念、兩個協同、三個平台、四個載體的“1234”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經過30年的探索與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學校辦學特色,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在全國高校中產生廣泛影響。

學校內建有在全國最早成立的面向全體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機構。學生實踐場地由最初的幾百平方米、到現在即將投入使用的68700多平方米的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訓練基地,創新創業基地成為學生提升能力、激發夢想、增強本領、展示成果、彰顯形象的窗口和平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施學校、學部(院系)兩級管理。按學科大類創建了大機械類、大電信類、大化工類和力學班等創新強化實驗班,對學有余力、富有創新熱情的學生重點培養,提升其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依托創新創業學院,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系統課程﹔基於“創意+創新+創業”三融合理念,構建了“興趣+”創意激發平台,“課程+”能力訓練平台,“項目+”創客教育平台,“產品+”創業孵化平台。學生創新創業成績斐然,每年有300余項成果獲得國家(國際)級獎勵,每年有2000余人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學校被評為國家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創新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大連理工大學人才培養的品牌。

以體制機制創新 保障一流大學建設。一流大學建設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師資隊伍要有一流的管理機制,完善現代大學管理體制機制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保障。學校切實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成立“四辦”(黨委人才辦公室、學科建設辦公室、發展規劃與綜合改革辦公室、校園規劃與管理辦公室)為一流大學建設提供根本保障。全面加強黨對師資隊伍的領導,把師德師風、教授上課、教學質量作為考評的‘三個一票否決’指標。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以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為契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紅色基因”教育,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獲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打破學科組織慣性,將一些分散在不同學院的相近學科進行人才物重組,新成立了光電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微電子學院。實施“人才特區”“星海人才計劃”建設。創新科技服務管理體系,激發教師創造熱情,用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的紅利,推動學校一流大學建設實現新跨越。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