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著名科學家的故事點燃青年學子激情

2018年10月23日10:1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著名科學家的故事點燃青年學子激情

  北京交通大學的原創話劇《茅以升》劇照 周燁攝/光明圖片

  追明星、粉愛豆,往往被視作如今90后和00后的興趣所在,而科學精神教育則往往被貼上“填鴨、說教、劃重點”的標簽。事實果真如此嗎?演繹愛國奉獻、創新求真、拼搏奮斗等高尚品格的故事還能真正觸動青年學子的靈魂嗎?10月20日—30日,2018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暨江蘇省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活動舉辦,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清華大學等9大高校以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等9位著名科學家事跡為原型而排演的話劇,在江蘇各大高校上演。帶著問題,記者走進現場。

  1 “原以為只是事跡再現沒想到這麼打動人心”

  作為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等單位共同主辦,江蘇省科協、江蘇省教育廳等部門聯合承辦的活動,在匯演期間,清華大學等9所參演高校分赴江蘇省南京、蘇州、無錫、揚州、南通、淮安等地高校演出。由在校的90后、00后大學生們演繹的27場科學家主題劇目,將展現鄧稼先、錢學森、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楨、楊石先、師昌緒、羅陽、黃大年9位科學家的光輝人生和感人故事,弘揚他們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崇高精神。

  10月20日,首場演出在南京大學上演,這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打造的原創話劇《大地之光》。以我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愛國、求是、擔當、奉獻”的價值追求為靈魂和主線,選取“第四紀冰川科學依據的爭論、尋找鈾礦、石油會戰、地震預測預報”等李四光生平的典型事件,展現以李四光為代表的地質科技工作者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的崇高品格。

  這樣“高大上”的話劇,能與現在90后、00后的大學生產生共鳴,打動他們嗎?在演出現場,大學生們的表現給出了答案。

  “廣生啊,你都28了,也該考慮個人問題啦!”“大慶油田都找到啦,這找到油就開挖,找對人就表達!”當話劇《大地之光》中李四光和夫人為兩位弟子牽紅線時,台下的大學生們笑聲不斷。“催婚啊這是”“簡直是大型相親現場嘛”,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讓大家不免產生共鳴,竊竊私語地討論著。

  然而當劇中的廣生為了採礦石樣本,救同學而犧牲時,台下又是一片抽泣的聲音。“淚點低些的,妝都要哭花了。”演出結束后,南京大學地球與海洋科學學院人文地理專業17級碩士生陳瑤說自己來之前也有些疑慮。“原以為只是事跡再現,可沒想到這麼打動人心。既讓我們記住了地質工作者們艱苦卓絕的工作,也對他們的愛國情懷深感敬佩。”

  看完話劇演出后,南京大學大一新生張添楨直言,盡管身邊的同學中也存在追明星粉愛豆的情況,但這與科學家們所表現出的國家大義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想我有些明白當國家有需要時,個人愛憎並不重要是什麼意思了。能急國家之所急,才是我們大學生應有的青春本色。”她說。

  2 “給心靈洗洗澡”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科學教育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就等於進行了科學教育,學生掌握了科學知識也就達到了科學教育的目的。”這種隻注重傳授科學知識而忽視精神教育的方式,使得科學精神教育長期缺失。

  有鑒於此,為了創新科學精神傳播的形式和內容,在青年學子中引起對科學精神的共鳴,自2012年起,中國科協聯合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共同開展“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以校友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方式,展現科學家們的光輝偉業。六年來,以鄧稼先、茅以升等科學家為原型,創作排演了14部舞台劇,先后在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13所高校演出340多場,近50余萬人現場觀看,受到廣大青年學生的熱烈歡迎。

  在話劇《大地之光》中,當李四光向恩師陳述自己的不同觀點,並發自肺腑吶喊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時,記者近旁的一位男同學情不自禁低聲自語:“此處應有掌聲!”

  很多學生也都表示此橋段記憶深刻。“廬山第四紀冰川理論受到學生質疑時,李四光沒有生氣反而批評學生像老鼠一樣把自己的不同觀點藏著掖著,鼓勵學生不要畏懼自己老師的權威,要勇於闡述自己的不同觀點。”南京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系大一新生彭伊言說:“科學有碰撞才有進步。而李四光鼓勵質疑、重視實踐的精神讓她深受啟發。”

  在《大地之光》導演李鐵看來,話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從透視社會人生的角度,還是在具體的舞台場景上,都呈現出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能讓觀眾產生“走進故事”的心理反應。“每個人都會有缺點,都在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正處在人生價值觀形成的大學生群體而言更是這樣。要說都指望一部話劇改變一個人,這太難了。但如果能借助多種藝術形式,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科學家的崇高精神,從而能達到經常給‘心靈洗洗澡’的目的,就非常難得了。”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則認為,科學家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關鍵力量,科學家精神是推動民族進步的寶貴財富,而此次匯演,既是一場傳承科學精神的思想盛宴,也是一次充滿藝術氣息的文化大餐,必將為江蘇建設創新型省份提供豐厚的思想滋養、注入豐沛的精神力量。

  3 “把科學夢還給青年學子”

  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情況的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創新自信大幅提升”,參與調查的科技工作者中,58.3%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我國科研環境與五年前相比有明顯改善。35.7%認為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遜於世界科技強國的科學家,比2013年增加了13.2個百分點。

  然而與此相對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了2015年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結果。數據顯示,“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從業的學生比例”,美國為38%,中國隻有16.8%,還不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4.5%的均值。

  這兩組數據顯示出,正在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們信心滿滿,然而未來的繼任者們,卻似乎對成為科學家興趣不濃。兩相對比,不免讓人對中國科技創新是否能后繼有人而感到擔憂,更有專家發出“誰偷走了孩子們的科學夢”這樣的詰問。

  但在匯演現場,這些話劇中所展現出的科學家精神力量正在感染每一個演話劇、看話劇的青年學子,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他們重新燃起科學夢。作為李四光的首位扮演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勘查與工程專業的趙新雅在2015年放棄了保研,成為新疆地礦局地球物理化學探礦大隊的一名地質工作者。“我不想隻扮演李四光,我想靠近他,做真正的‘李四光’。”趙新雅說。

  “鄧稼先、錢學森等老科學家身上的家國情懷讓我很感動。”南京大學大二學生苗朗寧原本對話劇沒興趣,看完后覺得深受觸動,“正是因為他們堅信祖國會強大起來並為之不懈奮斗,才會有我們國家的今天。科研工作者為探索而不畏犧牲,這種熱愛和奉獻深深打動了我。”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7級環境學院的郄澤鋒告訴記者,《大地之光》中的“無論大環境怎麼變,你自己不要變”這句話讓他銘記,“我以前也不了解,現在才知道國家發展到現在多麼不容易。所以我很珍惜。參演這部話劇讓我更熱愛國家、更熱愛所學。”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看來,鄧稼先、竺可楨、茅以升等科學家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舉例說,關於愛國奉獻,鄧稼先曾說:“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如果要我再來一次的話,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關於創新求實,竺可楨談道:“科學精神就是隻問是非,不計利害,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關於拼搏奮斗,茅以升笑曰:“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

  “這種關於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的具象體現和時代觀照,是中國科學家身上所獨有的寶貴品質,曾經感召和激勵著一批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奮進新的長征,而在當下,如何以創新的藝術形式將這種精神傳遞給90后、00后,把科學夢還給青年學子,是迫切值得思考的事。”懷進鵬說。

  (記者 詹媛)

(責編:郝孟佳、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