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幼兒園加碼去“小學化”的背后

2018年10月23日09:2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幼兒園加碼去“小學化”的背后

結束了在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某公辦幼兒園的中班課程,小澤回到家中,從書包裡拿出上課的繪本,對爺爺奶奶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襪子》……”入園僅一年多,就能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爺爺奶奶對小澤的“匯報表演”很滿意,並認為幼兒園的教學質量高。

然而,在一旁目睹了全過程的小澤爸爸卻有自己的擔憂。“小澤其實是按照繪本中每一頁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的。”小澤爸爸說,“幼兒園裡老師將繪本當成語文課本來教,是一種變相的‘小學化’現象。”

多年來,針對去除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政策一直在不斷調整,社會對“小學化”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不久前,教育部辦公廳發文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引發廣泛關注。

“焦慮”成家長熱衷“小學化”內容主因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沈陽等在內的19個熱點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學率已達到99%。

今年8月,新華社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上海一家專門為民辦小學招生考試而開設的“幼升小精英培訓班”裡,3000個漢字、100以內加減法和簡單的英語會話以及基本的漢語拼音成為幼兒園畢業前孩子要掌握的“知識標配”。

既然絕大多數小學都已實現就近入學,為何“幼小銜接”培訓仍受追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差異化的入學政策導致學前班熱度不減。他舉例說,有的小學在幼升小時會對孩子進行測試,隻有孩子在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英語等方面滿足一定條件后才有機會被錄取,這就給了家長們報班的動力。

為了幼升小入學考試而進行的培訓,顯然不再局限於“幼小銜接”,而是赤裸裸的“小學化”了。

對此,前不久,教育部印發的《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對於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的,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

其實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嚴禁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並對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建議。其中針對5—6歲學齡前兒童指出,“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但實際上,許多幼兒園的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學會了“四則運算”。

“絕大多數公辦幼兒園不教拼音、識字,到時候還得找各類輔導班讓孩子上。”雖然懂得教育規律,但剛過去的暑假,上海師范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黎仍為3歲的女兒是選擇公辦園還是民辦園的事兒一直焦慮著。

選幼兒園、買學區房、砸錢找中介、托關系、以錢擇校……沈黎預設起以后可能走的路子,並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焦慮,尤其是中產階級焦慮是導致這類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對不可預見的未來,有種極其強烈的不安全感。”沈黎解釋說,“現在35歲左右的中產階級主要是靠自己打拼翻身的,努力上了個好大學,留在城市,進而有了一番成就,他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了命地想讓孩子接受‘更好’乃至‘最好’的教育。”

“比較級”下的“焦慮”沒有終點。

一些瘋狂的“小學化”培訓班、幼小銜接班,便是家長的“焦慮”被社會培訓機構放大和利用的現實表現。

但說到“小學化”一詞,正在江西省上饒市挂職的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柳倩的態度是“慎用”。

“近年來我國小學階段教育在幼小銜接、快樂學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小學教育都在努力往更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向靠。就拿上海來說,越來越多的學校做起‘零起點教學’,採用游戲、分組的方法。”柳倩認為“小學化”一詞在某種意義上誤傷了小學階段這幾年的改革成果。

“當我們談論‘小學化’現象時,我認為更多的是談論學習內容或學習方法不符合幼兒園階段孩子年齡特點的現象,是‘非幼兒化’,並非完全是‘小學化’,只是在實際中,大部分是超的,而不是弱的。”柳倩補充說。

幼兒習慣養成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在江西井岡山龍市鎮,近年來各式各樣的幼兒園多了起來。

龍市小學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徐安發現,不少一年級的學生用筆姿勢不規范、筆畫錯誤的現象比較嚴重,他時常得握著孩子的手一筆一畫地糾正。此外這些學生總是不按時完成作業,即使課堂上給足時間,他們也時常十幾分鐘做一道題。

通過調查,徐安了解到這些孩子入學前大多在幼兒園階段將認字、寫字等“知識”學了一些。

“我們情願他們像一張白紙一樣,不學那麼多‘知識’。因為糾正他們的錯誤姿勢和筆畫遠比我們教更費力。”徐安隨后分析學生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四五歲的孩子握力不夠,他們為了寫好字,用盡力氣,不規范的姿勢隨之而來。加上有些幼兒園一節課就講一道題、一個字,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養成了拖沓的習慣,進入小學后不是不寫,只是習慣了拖沓。”

在徐安看來,幼兒園階段,習慣的養成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

近年來,教育部多次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多的人也認識到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反對“幼兒教育小學化”、提倡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

如今,公辦幼兒園確實甚少存在提前教小學內容的情況。但記者採訪多家公辦幼兒園發現,幼兒園裡的孩子大多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手腳有放法,不許隨意離開座位,教師坐在孩子的對面講解著繪本故事或教唱歌曲。這種師生界限分明的課堂教學方式,讓人仿佛走進了小學的教室。

“‘小學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內容是《指南》裡面的,但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小學的,家長或老師從頭講到尾,幼兒沒有探索、交往和表達的機會,沒有感性的鋪墊,沒有實物的輔助。《指南》所倡導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說。

正如柳倩所說:“當下學界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主要是從學習內容偏小學、學習方法偏小學兩方面理解。但對於具體哪些內容該在小學而非幼兒園階段出現卻缺乏明顯的界定,包括學習方法的‘小學化’具體指哪些也很難有個清楚的把握。”

今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等內容引發一片叫好聲,也讓更多人摸清了小學化的邊兒,但是也有家長好奇,幼兒園到底要給孩子教什麼,難道孩子在學前階段就只是玩,真的不用學認字,學寫字,學數學嗎?

“我們要讓兒童做與其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的事,做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事,讓幼兒有時間做幼兒,而不是過早地做小學生。”虞永平認為,“注重幼兒的游戲是學前教育區別於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特征,適宜、有效的學前教育必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但游戲模式並不是老師帶孩子簡單做游戲。虞永平在基層發現一些幼兒園雖然在倡導課程游戲化,但是教師卻仍然放不下講解和說理,經常不恰當地介入干擾孩子的游戲,唯恐孩子不會。

“學前教育不強調知識本身,更強調孩子在感知體驗中發現學習,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創造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核心素養。”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認為,“兒童的學習不是端坐靜聽,而是動用多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專注,是探索、體驗、交往和表現,是做事。隻有了解兒童的學習,理解兒童的學習,才可能支持、引導和激發兒童的學習,才可能不斷為兒童的學習創造條件。”

多方面發力,綜合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今年9月開始,小劉就到小區附近的一家幼兒園當幼師。

大學學的是舞蹈專業,小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名參加面試,沒想到園長就是問了下她的專業,告知了一些做幼師應該注意的問題及每天的工作紀律要求,就讓她去幼兒園報到。

小劉原本打算利用暑假補補課,但登錄國內幾家知名網上書店、購物網站檢索“幼兒教材”,發現大部分為繪本、識字卡片、唐詩宋詞幼兒版等,幾乎沒有一套由教育專業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幼兒教材、教師教學用書。

“這下聽說拼音、識字都不能教了,那我該給孩子教些啥呢?”小劉很無措。

學前教育在新時期發展很快,但相比於我國學前教育的需求和發展速度,幼兒教師隊伍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幼兒園在園兒童4600.14萬人,幼兒園教職工419.29萬人,專任教師243.21萬人,按照國家規定的1︰9的比例計算,保教人員缺口大。在一些農村地區,“一師一桌一凳,屋裡坐一天”成了民辦幼兒園的真實寫照。人手不足加上專業知識欠缺,一些幼兒園不得不向幼兒提前灌輸小學的課程知識,導致幼兒剛入園就喪失了學習興趣。

即便幼兒教育的缺口相當大,但由於待遇偏低、缺乏專業認同等原因,幼師這個崗位的職業吸引力依舊偏低。

同樣有待提高的還有公辦幼兒園的比例。一系列現象的背后,是環環相扣的因果鏈,制約著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也阻礙了學前教育去“小學化”的進程。

家長的育人觀念也是因果鏈上至為重要的一環。

幾年前,龍市小學便與鄰近的一家幼兒園達成協議:幼兒園期間不教拼音、識字,進入小學后將這家幼兒園的孩子編入一個班進行實驗。

入學后,第一次測驗,這個班孩子的成績相對差一點,兩個月后就與其他班的學生持平,之后這個班的成績一直高於平均水平。

徐安表示,此次實驗的目的就是要倒逼家長轉變育兒觀念。

“一開始,家長發現幼兒園不教拼音、識字,意見很大,有的找到園裡去質問‘怎麼孩子在這兒,什麼都沒學會’,有的直接轉學。”徐安說,“孩子升入小學后,我們一方面堅持‘零起點教學’,另一方面通過開辦家長夜校、開家長會轉變家長觀念。近年來學校還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台,與家庭形成育人合力。”

現如今,第一批參與實驗的孩子已經四年級了,鎮上家長的育人觀念也在逐漸改變。

擔心小學教師因大部分孩子提前學習過而加快教學進度,是促使家長讓孩子提前學習的重要原因。徐安告訴記者:“正規辦學的小學,教師都是按照教學大綱進行規范教學,不可能有加快教學進度的現象,反而可能會因為部分學生沒有學會而放慢教學進度。在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幼小銜接的一年級,老師們都會顧及孩子們的接受能力。”

在邊玉芳看來,要綜合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問題,不僅得教育系統自身發力,還要持續性地辨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正確的育人觀,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針對3—6歲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甘甜)

(責編:郝孟佳、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