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家校合作如何更科學更有效

2018年10月19日08:0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家校合作如何更科學更有效

  新華社發

  “家庭作業就應該家長批改”“連家庭作業都不批改,孩子長大會和你一樣失敗”。近日,江西吉安某小學教師在微信群批評未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認為他們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一時引發熱議。

  而家長們也很委屈,千奇百怪的作業、發送聽寫、背誦的視頻、做PPT、做手工,有家長說,放學后的時間如同“打仗”一般。

  在爭論中,家校合作這個話題再一次成為焦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讓家庭教育更科學規范,如何讓家校合作更緊密高效?記者採訪了一線教師和學生家長。

  1.家長:作業多、任務緊、負擔重

  李女士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她的女兒今年6歲,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她每天的家庭作業是這樣的:“語文需要寫字、寫筆畫、寫拼音、背誦,還需要發背誦視頻給老師,每天需要閱讀半小時並發送閱讀視頻的片段給老師。數學需要寫數字及符號、訓練口算(一秒鐘一道題並且發視頻給老師),英語作業在APP上完成。體育課需要發跳繩視頻給老師看。科學課需要按照老師給的模板做植物生長記錄,這個記錄很復雜,需要拍照、寫作和用一些編輯軟件制作。這是每天的常規作業。”李女士告訴記者。

  全部完成這些作業很耗時間,李女士表示,他們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還在趕作業。“大家的視頻都在班級群裡發,別的孩子背誦得流利通順,自己的孩子自然不能太落后,別的孩子閱讀得聲情並茂,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平鋪直敘,這樣的訓練耗時耗力。”

  張女士的女兒同樣6歲,她遇到的情況類似。“教育部明確規定小學三年級以下不能布置書面作業,於是我們的作業全改成了制作PPT、視頻發送和APP作業。我小時候作業都是書面作業,我記得很容易完成,還有很多課余時間,但是現在沒有書面作業了,作業更難完成了,課余時間也快沒了。”

  在記者採訪的學生家長中,大家都提到了“任務緊、負擔重”的問題。“我們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無暇進行家庭教育,都在疲於應付學校任務。”張女士說。

  家庭作業的完成過程,也許本身是給孩子和家長親子互動的空間,但由於作業要求多、要求高,甚至成了壓在家長身上的“三座大山”,他們希望身上的擔子能更輕一些,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真正進行互動,有更多時間進行家風家教的教育。

  2.教師:站好位,不錯位

  家長們有牢騷,教師們也有自己的委屈。教師們形容,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句“工作忙,老師多管教”就徹底丟到一旁,仿佛“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

  為什麼家校合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北京市順義區教委德育科副科長謝岩認為:“家校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是理解和信任。要厘清邊界,站好位,不錯位。”

  “如果家校雙方都能保持‘我能為你做什麼’的心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謝岩告訴記者。“每一個家庭對於教育的理解都有不同和偏差,因此學校應該給予家庭以引導。家庭教育按照學段不同,側重的重點也有不同,比如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應該在習慣培養方面下功夫,在高年級階段應該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上下功夫。”

  她認為,各級各類家委會也是連接家校之間的紐帶。“家委會的作用其實和第三方類似,比如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委會就可以從中調停,對家庭教育也有推動和促進的作用。”

  北京市豐台區民大附中中學部副校長王忠榮認為,家校合作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在溝通方式上。“學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代替不了學校教育。但是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為了孩子成長成才。我認為,家長有責任有義務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積極了解孩子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老師也有責任和義務跟家長溝通,而不是全用社交軟件溝通解決,這不是良性的情感交流。”

  王忠榮認為,從學校方面說,有一些學校特別是基層學校“大班額”問題還比較嚴重,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可能會把責任下放一些,造成家校之間矛盾的突出。學校應該堅持小班額教學,減輕教師負擔。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明確工作職責,如果在小班額的前提下,還把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就太不應該了。

  哪些是家庭教育應該涉及的、哪些是學校教育應該負責的?是不是應該有明確分工?在北京小學班主任唐亮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我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就會注意,我不會告訴家長他的孩子上課‘不愛發言、不專心’,因為這是我應該解決的問題,這是課堂上我的責任。家長應該做的,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六年級,家庭教育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一年級孩子,家長們需要教會他自理,自己整理書包、寫作業等等。二年級孩子,家長需要教會他自覺,他應該懂得先做作業再玩耍。三年級孩子,家長需要教會他自尊,他應該懂得哪些語言和行為是傷害。四年級孩子,應該懂得自知,哪些是不能做的,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五年級孩子應該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家長能做的是讓孩子從‘他主到自主’。六年級孩子應該有一些自律的能力,同樣是從‘他律到自律’。”唐亮告訴記者:“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進入初中后,就會有比較好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3.專家:家校合作主動權在學校

  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發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辦好家長學校、建好家長委員會、開好家長會、完善家訪制度等措施,希望形成學校組織、家長參與、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謝春風表示:“家校合作的主動權應該在學校,因為家長們對於教育問題的理解程度不一,在不少家庭,家庭教育出於本能和自發,缺少規范和科學性。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應該承擔起這個任務。”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根,由於家長們對教育的理解各有偏差,學校教育應該差序化教學,我想,這就是新的因材施教。有的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學校學習也不太吃力,這個時候老師可能給予他20%的關注就可以。有的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家庭對他的學習無法提供幫助,老師可能需要給他80%的幫助。老師們應該分清楚哪些孩子需要的關注更多,而不是給予所有孩子一樣的關注。這也是家校合作產生育人合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謝春風說。

  針對一些家長提出的“學校給予的壓力大,無暇進行家庭教育”的觀點,唐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家庭教育的功夫應該在涓滴之間,在陪伴的過程中言傳身教。比如同孩子交流傾聽,而不是代替孩子做決定。孩子的意見和家長向左的時候,家長應該聽聽孩子的理由,而不是簡單地打斷。”

  謝春風認為,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家長還應維護教師的權威,告誡孩子“尊師重教”的道理。“我認為還應該給予老師一定的容錯機制。一些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和錯誤,他們絕對不是故意要把孩子教壞,可能只是認知上的偏差。但是如今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教師需要承受的壓力就很大,一些教師因此有一些畏難情緒,客觀上造成了家校合作的鴻溝。家長和教師就分歧溝通時,應該在孩子不知情的狀況下,尊師重教是應該始終牢記的一環。”謝春風說。(姚曉丹)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