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謹防微信群發酵負面教育輿情

2018年10月18日09:5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最近,一些學校用於工作的微信群頻頻成為輿論聚集點,比如某家長“一言不合”被老師踢出微信群、某校學生組織微信群信息外溢引關注,等等。從這類輿情中可以看出,微信群用於工作交流,就不再是私人之間的互動,事實上已經具備了媒體屬性,如果使用者尤其是群內的主導者,對平台的媒體屬性沒有基本認識,仍然以私人聚會的方式對其進行使用,就存在出問題的風險。

現在,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已經成為學校開展日常工作尤其是家校交流的主要工具,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都有必要增加一些媒體素養,才能更好地通過使用網絡交流平台提高工作效率。最近,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為規范區屬各學校、幼兒園微信群等家校網絡交流平台的管理,出台了《家校網絡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其中諸多內容如不得發布學生考試成績、不得發布表揚批評,尤其是不點贊、不回復,避免“拍馬屁群”的出現等內容,引起媒體熱議。該規定雖然簡單,但從其頗有針對性的內容看,對家校網絡交流平台所具備的媒體屬性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既能防范交流中出現的問題,也有助於老師們提高媒體素養,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引發負面教育輿情,實在值得點贊。

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放大傳播信號,提高傳播效率,微信群等網絡交流平台也是具備這種功能的傳播工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育方面的微信群信息外溢,一旦和某種社會情緒呼應起來,便有可能釋放出指數級增長的傳播能量,形成極大的輿論壓力。本來不以為意的三言兩句,在一個班級或小團體范圍內,可能不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但一旦外溢到更大的輿論場,在更大范圍內被海量受眾審視和解讀,其影響力將大大超出我們的想像,如果應對不力,還可能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次生災害”,進而帶來更大壓力。可以說,一些熱點輿情之所以發酵起來,和當事人對微信群的媒體屬性認識不足大有關系,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訓,應該成為學校、老師和家長提高媒體素養的鮮活教材。

微信群等網絡交流平台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所有工作都適合用微信群來處理,有限度地使用網絡交流平台,學會有節制地表達,才是有媒體素養的表現。特別是在家校交流的網絡平台上,教師實際上代表著學校,居於交流平台的主導地位,某種程度上是信息發布者和導向引領者,如果認識不到微信群等平台的媒體屬性,不能恰當認識自己在微信群中的角色定位,細節裡就很可能出魔鬼,一不小心就會引發負面輿情,把自己置於被動應付的境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提高媒體素養,是一堂需要盡快補上的業務課。

西寧市城西區出台的規定啟發我們,面對新問題,隻有以問題為導向不斷跟進,才能提高教育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近幾個微信群引發的熱點教育輿情,無限放大了某些細節,引發了大量的負面解讀,給相關學校和個人,甚至給整個教育系統都增加了輿論壓力。這也提醒我們,隨著微信群在家校溝通交流中的應用更加普遍深入,如何加以引導和規范,是每一個地方每一所學校都有必要考慮的問題。

如何用好管好微信群等家校網絡交流平台,背后是一個如何營造好教育輿論環境的問題。因為微信群不僅僅是微信群,這背后連帶著整個輿論場,規范管理好微信群,是營造良好教育輿論環境的基礎工作。(鐘焦平)

(責編:方文宇(實習生)、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